读了巴菲特我发现:如果你想成大事,首先需要做到“情商低”

分享至

当你在酒局上忙着给领导添酒、给客户递烟,心里默念 “高情商才能混得开” 时,大洋彼岸的奥马哈小镇里,巴菲特正穿着拖鞋窝在沙发上啃汉堡,拒绝了第 N 个白宫晚宴邀请。

更气人的是,这个连 “基本人情世故” 都懒得应付的老头,却成了全世界都想巴结的股神。

这事儿细想就颠覆三观:我们从小被教育 “情商决定成败”,要会察言观色、懂人情往来、能委屈求全,可真正成大事的人,怎么反而像个 “情商洼地”?

别急着骂我抬杠,先看看巴菲特这几十年的 “低情商操作”,你就会发现,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 “高情商”,可能只是平庸者的遮羞布;而真正的成事智慧,恰恰是带着锋芒的 “选择性情商低”。



一、对无效社交 “绝情”,你的酒局,不如我的书架

去年某互联网大厂 CEO 在访谈里哭诉:“我每天要参加 8 个酒局,喝到胃出血还得赔笑脸,这就是高情商的代价。” 底下一堆打工人共鸣:“可不是嘛,上次我拒绝同事的生日聚会,第二天就被排挤了。”

但巴菲特这辈子,可能都没体会过这种 “社交焦虑”。

他的日程表干净得像张白纸: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吃个麦当劳早餐,然后钻进办公室读财报、看新闻,下午 4 点准时下班陪家人。

至于那些 “拓展人脉” 的商业酒会、“增进感情” 的行业峰会,他的回应永远是:“抱歉,我宁愿在家读一本好书。”

有一次,奥巴马亲自邀请他参宴,巴菲特直接回了封短信:“感谢邀请,但我晚上要和查理(芒格)讨论可口可乐的年报,就不去了。” 气得白宫秘书私下吐槽:“他以为自己是谁?这么不给面子。”

可巴菲特根本不在乎,在他眼里,和芒格分析一个公司的护城河,比和一群政客碰杯有价值一万倍。

你可能会说:“他是首富才敢这么狂,我们普通人哪能得罪人?” 这话恰恰说反了, 正是因为他从年轻时就敢对无效社交说 “不”,才攒出了成大事的资本。

25 岁的巴菲特刚创业时,住在纽约的小公寓里,每天雷打不动读 10 个小时的公司年报。

朋友拉他去参加 “精英派对”,说能认识华尔街大佬,他翻了个白眼:“如果那些大佬真有本事,早就写在财报里了,何必在酒局上吹牛逼?”

后来证明,他这股 “社交绝情” 简直是神操作。

当同龄人把时间浪费在 “认识谁” 上时,巴菲特把所有精力都用来打磨 “能干嘛”。

他能记住几千家公司的毛利率,能从一堆枯燥数据里揪出被低估的股票,这种硬实力,比 100 个酒局上认识的 “大佬” 都靠谱。

反观我们身边那些 “情商高手”,今天陪客户唱 K,明天帮同事带饭,好友加了 5000 人,真正需要帮忙时连个靠谱的人都找不到。

就像巴菲特说的:“社交就像种庄稼,你得选好种子再浇水。要是把时间花在野草上,再好的土地也长不出粮食。”



你以为他 “情商低” 不懂应酬?其实他比谁都清楚:真正的人脉不是 “求来的”,而是 “吸引来的”。

当你自己变成梧桐树,凤凰自然会来栖。

那些天天忙着 “维护关系” 的人,不过是因为自己没本事,才只能靠人情世故混日子。

二、对他人期待 “钝感”,你们的看法,关我啥事

2000 年互联网泡沫最疯狂的时候,全华尔街都在炒科技股,连出租车司机都在聊 “.com 公司”。有人问巴菲特:“你怎么不买科技股?是不是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巴菲特耸耸肩:“我看不懂那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所以不买。”

这话一出,全美国的财经媒体都炸了。《华尔街日报》写文章嘲讽他 “保守得像块石头”,年轻的基金经理们在电视上笑他 “不懂互联网”,甚至连他的亲儿子都劝他:“爸,你就买一点吧,不然别人会说你落伍的。”

换做一般人,早就被这些声音逼得妥协了,毕竟 “被人说老了”“跟不上时代”,多伤面子啊?可巴菲特就像没听见一样,照样拿着现金买可口可乐、吉列剃须刀这些 “老掉牙” 的公司。

结果呢?2001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无数追热点的基金经理亏得底裤都不剩,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反而赚了 20%。

这就是巴菲特的 “第二重情商低”:对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根本不敏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