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回暖,楼下小广场上时常能见到几位大妈边跳舞边闲聊,其中52岁的叶阿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因为查出“血糖偏高”,一连数月滴糖不沾,连果盘上的葡萄都拒之门外。最近,她常感到头晕乏力,脾气也古怪起来。“阿姨,这样滴控糖不累吗?”熟识的邻居调侃她。叶阿姨叹了口气,苦笑着说:“谁敢放松啊,血糖一高,怕不是要得糖尿病!”
可就在上一次体检时,医生却出人意料地告诉她:“你这血糖水平,何必逼自己这么狠?适当吃点甜食,反而对身体更好。”这句话让她与在场的几位姐妹都惊讶了:控糖难道也有“不过度”的说法?吃甜食还能健康?医生的解释,究竟有着怎样的医学依据?
![]()
是不是,控住血糖线,就能安心吃甜的?还是说,控糖反而不能走极端?血糖该到哪个数,才真的需要彻底戒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看似“反常识”,却越来越被专业医生认可的新健康理念。
不少中老年朋友,只要一查出空腹血糖略有升高,立刻开始“谈糖色变”,甚至出现“全家拒绝甜味”的极端控制。实际上,最新临床指南与权威机构的多项调查早已告诉我们:过度控糖,并非万能答案。
中国疾控中心及国内多家三甲医院联合发布的健康数据指出:
成年人健康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多项研究证实,只有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11.1mmol/L时,才真正属于糖尿病的诊断范围。
![]()
医生指出,如果你的血糖始终没有突破上述“危险线”,不需极端控糖,更没必要完全戒断甜食。反之,盲目将血糖压得过低,反倒可能出现头晕、心慌、反应迟钝、情绪不稳等低血糖风险,甚至有研究显示,高龄人群低血糖风险事件发生率比高血糖患者高出约23%。
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建议:血糖在安全范围内时,每日适当享用含糖水果或少量甜点,对身心反而有帮助。
维持能量稳定:糖是人体最直接、效率最高的能量来源,适当的碳水可供日常活动及脑力思考。长期绝糖饮食,反而会让基础代谢率下降约12.6%,加剧疲惫感。
改善情绪心理:完全戒糖,容易令血清素水平波动,产生抑郁、焦虑、注意力涣散等负面反应。
保护心血管功能:权威数据显示,空腹血糖在5.0-5.6 mmol/L时,摄入适量天然糖分(如水果、全谷物),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更低。
![]()
防止营养失衡:严格控糖时,易同时丢失膳食纤维与抗氧化成分,使对身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摄入下降,进而影响肠道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适当吃点甜食”,不是无底线地暴饮暴食、更不是疯狂喝糖饮料或吃高糖甜品,而是指在健康范围内,保持饮食多样化。
如果你的空腹血糖始终低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其实不必为了一口糖分内疚、焦虑。怎样吃更健康?
优选天然糖源:优先选择新鲜水果、燕麦、小米、红薯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少碰高糖加工品。
![]()
管理总量,切勿过量:每日主食搭配蔬菜、蛋白质,甜点或水果控制在一小把(约40-80克净糖)以内,既满足口腹之欲,又不至于影响血糖稳定。
坚持规律运动:如步行、游泳、慢跑,每次达到30分钟以上,能有效帮助身体平稳消耗糖分,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别忘定期复查:每3-6月检查一次血糖,结合医生建议,动态调整饮食结构。
特别提醒中老年朋友,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长期服药者,调整饮食方案前还是应该先与专业医生沟通,结合个体化身体状况来定制控糖目标。更不要盲目模仿他人控糖方法,以免出现“该吃不吃、不该断却断”的极端行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