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金融》|农村金融机构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0
分享至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农村金融机构连接着最广泛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主体,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金融力量


作者|周尊华「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9期

作为根植县域、服务“三农”的普惠金融主力军,农村金融机构连接着最广泛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主体,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金融力量。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深刻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命题,精准锚定金融服务坐标,将自身经营发展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大局,通过产业深度赋能、体制机制重构、科技强力驱动、人才系统支撑等四大战略路径,精准浇灌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澎湃的“农金动能”。

聚焦农业产业跃升:构建梯次赋能体系,厚植农业新质生产力根基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既要前瞻布局智慧农业和未来农业,也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巩固壮大区域特色农业。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农业产业规划,构建“传统农业提质、优势农业做强、新兴农业培育”的梯次赋能体系,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领域和环节。

赋能传统农业“智改数转、绿色焕新”。精准滴灌关键环节,聚焦县域粮油、畜禽、水产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和关键技改项目,助力其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全产业链协同与价值提升。紧抓国家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创新推广“农机购置贷”“智慧农业设施贷”“绿色农业技改贷”等专属金融产品,精准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装备升级、节能降耗等方面的融资需求。

驱动优势产业“链式整合、价值跃升”。夯实农业现代化根基,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灌溉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应用等关键环节。加大对优质种业、高效栽培、设施农业等领域的金融供给,加速区域特色农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高附加值化发展。支持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围绕地方特色农业集群,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覆盖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综合金融服务,创新发展订单融资、仓单质押、供应链金融模式等,在“延链、补链、强链”中拓展高附加值信贷市场。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创新农村文旅金融服务模式,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新业态,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培育农业消费新热点和产业新业态。

培育新兴农业“前瞻布局、生态赋能”。聚焦农业科技前沿,精准支持生物育种、智能农机、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早期发现、重点培育、全周期支持”服务机制,对农业“专精特新”企业、农业科技等潜力企业实施名单制管理,提供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的差异化融资方案。壮大绿色农业生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重点支持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等项目。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农业碳汇金融等工具,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服务生态。

深化改革驱动:构建适配生产关系,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效能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与之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需深化市场化改革,创新金融要素配置方式,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扫清制度性梗阻。

构建“软硬兼施”的评价与激励体系。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协同,将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纳入本部门“十五五”规划,科学构建包含重点农业产业支持、创新产品研发指标、风险容忍度管理、差异化绩效考核(如设置科创金融、绿色金融专项考核权重)的专项评价体系,确保农信定位与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同频共振。重塑农业信贷评审逻辑,推动授信理念从重抵押、重财报、重历史的“硬约束”向重技术、重团队、重市场、重成长的“软实力”评估转变。探索开展“农业技术流”评价,将农业专利、品种权、绿色认证等纳入授信考核模型。

打造“多元协同、开放共赢”的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强化多元风险分担,搭建省级统筹、市县联动的对外合作平台,深化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农业再保险、产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合作,构建多层级、可持续的风险共担与损失补偿机制。整合农业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地方、信息灵敏、网络健全的独特优势,强化与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的战略合作,打造集融资对接、政策咨询、财务顾问、技术评估、市场拓展、人才引荐于一体的“一站式”农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延伸服务触角,提升客户黏性。

打造“精准滴灌、陪伴成长”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强化需求精准匹配,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经营主体,如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企业的金融需求,提供“基础结算+信贷融资+现金管理+风险管理”的组合式解决方案。尤其加强对“首贷户”的拓展和培育。深化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应用,依托农业核心企业,开展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推广灵活高效的“随借随还”循环贷,优化中长期贷款期限结构。

拥抱数字浪潮:强化科技硬核支撑,重塑金融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范式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农村金融必须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耦合。

释放“农业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推进内部数据整合治理,打破内部数据“部门墙”“系统墙”,实现客户信息、交易行为、风险数据等的全域整合、互联互通,构建涉农客户统一视图与信用画像。拓展外部数据连接,深化与政府大数据中心、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农业补贴、土地确权、气象环境、税务、社保等外部权威数据源的直连与共享,丰富数据维度,深度挖掘产业链上下游、电商平台、物流信息等特定场景的“小数据”价值。探索农业数据资产化,在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合规前提下,探索基于可信数据空间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登记、交易与融资(如数据质押融资、大数据授信)等创新,让数据真正成为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

构建“大平台+小敏捷”的科技联合体。省级联社“强平台”,强化省级科技中台能力,聚焦核心系统如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群、大数据平台、风控平台等和基础技术组件如区块链平台的研发、建设与统一赋能。统筹“统一标准、共性赋能”与“个性开发、敏捷响应”的平衡,为基层机构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科技“武器库”。农商银行“快应用”,鼓励农商银行在省级平台基础上,结合本地农业产业特色和客户需求,快速迭代开发本地化、场景化的业务辅助系统、移动展业工具和特色数字产品,提升农业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敏捷性。

打造“数智驱动、双线融合”的信贷服务新范式。再造全流程数字化,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ML)深度嵌入贷前调查、授信审批、风险定价、贷后监控、预警处置等信贷全流程,实现一门式入口(统一线上线下申请渠道)、移动化作业(客户经理可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处理)、精细化定价(基于客户风险、成本、价值贡献动态定价)、嵌入式风控(风控规则与业务流程无缝融合)、自动化流转(减少人工干预,提升效率与一致性)、电子化档案(实现无纸化、可追溯),弥补线上能力短板,在巩固线下“人缘地缘”优势的同时,系统性构建线上获客、线上风控、线上运营能力,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高效协同与无缝切换,提升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效率与体验。

锻造人才引擎:打造复合型专业队伍,构筑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竞争优势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智能化、融合化特征,对金融人才的知识复合度、专业纵深度和产业理解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实施“人才强行”战略,打造一支既懂金融又懂农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提升专业化服务“硬实力”。组建专业团队,在总行层面成立乡村全面振兴金融事业部、供应链金融事业部等专业部门,在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等设立特色支行,配备懂农业、懂技术的专职客户经理和审批人。深化农业产业研究,定期发布农业产业图谱、授信政策与风险指引,组织产业调研与技术培训,持续提升前台营销和风险审批人员的产业认知深度与专业研判能力。

构建人才“选育用留”新机制。精准引才,加大数据风控、农业科技等领域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系统育才,如实施“青苗计划”“领军人才计划”等,推动员工跨领域实践锻炼,设计覆盖“农业产业趋势、中观行业技术、微观企业运营”的系统性培训课程,培养一专多能复合人才。科学用才,建立“以价值创造论英雄”的绩效评价与晋升机制,畅通专业人才向管理岗位或高级专家发展的双通道,让专业人才在关键岗位发挥核心价值。在重点项目攻关、新产品研发中探索“揭榜挂帅”“赛马”机制,赋予团队更大自主权,充分激发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活力。

健全“敢贷愿贷会贷”的尽职免责机制。推行差异化考核,提高农业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考核权重,提高对农业中长期价值、创新突破的考核权重。注重精细化免责,研究制定清晰、可操作的针对农业全产业链等特定客群及专属信贷产品的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操作细则,核心是明确“尽职”的边界和证据要求,强调“程序合规、勤勉尽责即可免责”的原则。落实容错空间,对在预先设定的风险容忍度内且无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符合尽职要求的业务,依法依规对相关机构和人员减轻或免于追责,切实营造“敬畏风险但不惧怕风险”的文化氛围,解除一线人员后顾之忧,激发内生动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村金融机构要深刻把握其内涵与规律,以农业产业跃迁为靶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建设为根基,将自身政策优势、地缘优势、机制优势转化为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际能力,争做农业转型升级的助推者、农业科技转化的催化者、农业要素配置的优化者,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 侯皓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浪财经 incentive-icons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
1267494文章数 43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