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淄博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上公开支持刀郎改编《聊斋志异》时,这场跨越三百年的文化对话便有了特殊意义。为何一部清代志怪小说能通过流行音乐引爆300亿播放量?为何蒲松龄后人会写打油诗力挺改编?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揭示着经典永流传的深层密码。
![]()
淄博座谈会上的文化宣言
10月13日的淄博座谈会上,莫言明确表示刀郎《罗刹海市》的成功在于"歌词让现代人看到当下社会现象"。闪电新闻的报道中,莫言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歌词中"马户又鸟"等意象精准讽刺了形式主义,二是民歌调式打破了文言小说的传播壁垒。这种改编思路与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蒲章俊的态度不谋而合——这位穿着唐装的老先生不仅否认侵权指控,还写下"罗刹一曲震九州,聊斋故事续新愁"的打油诗支持创新。
![]()
魔幻现实主义者的隔空对话
莫言对《聊斋》的推崇早有渊源。他将蒲松龄称为"文学导师",二者创作观存在三重共鸣:批判精神上,《罗刹海市》歌词"苟苟营"对网络审美的讽刺,延续了原著对科举制度的鞭挞;表达形式上,刀郎用西北方言演绎山东故事,恰似莫言用高密乡土语言重构历史;法律维度上,蒲松龄纪念馆的声明和著作权专家的解读,都证实公版经典的改编合法性。
《罗刹海市》的文本解构实验
刀郎的改编堪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教科书案例。他将原著"朱紫国"转化为"红描翅黑画皮"的视觉符号,把蒲松龄对科举的批判升级为对流量时代的反思。最惊人的是传播效果——文言小说《罗刹海市》在图书馆沉寂三百年后,通过歌曲形式创造了300亿次播放的奇迹。正如郭沫若评价《聊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批判性始终是其跨越时代的核心价值。
![]()
文化保守主义的双重困境
耐人寻味的是,反对声音暴露出某种认知矛盾:同一批人既批判莫言"丑化中国",又指责《聊斋》改编"破坏经典"。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本质是将经典异化为博物馆标本。莫言在座谈会上重申的"文学导师"论,恰恰点明经典需要持续创造性转化——就像蒲松龄当年用鬼狐故事批判现实,真正的传承从不是照本宣科。
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启示
这场改编风波留下三条创作法则:在地性转化(西北民歌演绎山东故事)、批判性继承(保留"刺贪刺虐"内核置换现代表达)、跨界化传播(音乐赋能文言小说)。《王者荣耀》敦煌皮肤的成功同样印证这点。正如莫言所言,让经典与当代人相互照亮,才是对蒲松龄"以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创作精神的最好致敬。当三百年后的我们依然为《聊斋》拍案叫绝,便知真正伟大的故事永远活在当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