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DHR公会主办的“首届2025中国HR+AI应用创新大赛”中,来自世界500强、上市公司、科技企业的50多个创新项目齐聚线上,共同呈现了一场HR与AI融合的创新盛宴。
大赛特邀HR领域资深专家、数字化转型研究者与AI技术实践专家共同参与评审,聚焦AI在人力资源领域的真实落地与应用成效。
经过多轮角逐,数字蚂力的AI陪练方案以扎实的实践基础与产品成熟度,从众多优质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金钻奖”。
“去年我们请外部培训师,花了整整200万,但新人上岗面对客户,依然‘已读乱回’。”
“我们公司的新人流失率一度高达80%,100个人入职,最后只能留下13个。”
在决赛现场,蚂蚁集团数字蚂力AI培训负责人杨艳芸分享的这两个真实场景,瞬间击中了在场所有企业管理者和HR的痛点。
这些不仅是个案,更是许多企业培训在经历的困境。
“这个故事始于蚂蚁的云客服业务,”杨艳芸分享道,“我们有超过328万的人才储备,遍布全国3000多个区县。面对如此庞大规模和分散的远程协作模式,传统的线下培训已然失效。我们必须上AI,这正是我们AI培训业务的起点。”
正是这个痛点,催生了AI培训业务的诞生。如今,这套从内部实践中沉淀的系统,已服务金融、汽车、3C、零售等八大行业,累计完成培训328万人次。
实战为王:
AI如何让新人“敢开口、能开单”
“很多新人最大的障碍是缺乏实战经验”,杨艳芸重点介绍了AI陪练功能。数字蚂力AI培训的核心就是构建了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对练场。
在这里,AI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你的“千面客户”。它可以是不同性格、说着多种方言、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你甚至可以为它设定年龄、收入、家庭情况等精细画像。
新人要做的,就是在开口前,先和这位“永不疲倦”的AI客户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销售技巧。在这个过程中,AI教练会实时生成金牌话术,帮助新人快速复制销冠的沟通逻辑。
更值得一提的是,系统支持“剧本模式”和“自由模式”两种训练方式。培训师可以预设训练剧本,实现统一提升目标;学员也可以自主选择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练习,实现个性化提升。
质培一体:
让培训效果不再是“开盲盒”
杨艳芸用一句话点出了许多培训负责人的共同焦虑:“培训结束就像开盲盒,员工真正掌握多少,总要等到实战才见分晓。”
为了打破这种不确定性,数字蚂力将AI打造成一位“随身教练”,让它融入员工真实的工作场景。当销售与客户通话时,AI会在后台进行多维度分析,涵盖从流程执行、话术规范、合规审查、风险预警及商机洞察等关键环节。
更巧妙的是,这套系统实现了从“质检”到“训练”的无缝衔接。当AI发现员工在某方面需要提升时,会自动推送针对性的对练任务,让员工能够第一时间查漏补缺,实现“即测即练、即练即优”的成长体验。
杨艳芸补充:“我们将通过质检持续采集销冠金牌话术和客户特征等高质量数据,让AI教练变得越来越懂业务、懂人性。”这些真实场景的沉淀,让AI不仅能精准还原各类客户画像,还能提供更贴近实战的指导,真正让培训效果变得可感知、可衡量。
从质检到训练,再从训练回到实战,这套“质培一体”的模式让人才培养不再是一次性的“闯关”,而成为了一个不断进化的成长循环。
技术回归于人:
让AI成为每位员工的成长伙伴
AI培训的核心不在于替代人,而在于赋能人。杨艳芸在总结中表示:“技术终将回归于人,而培训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能。”数字蚂力通过AI技术将传统培训中的“经验传递”转化为“标准化、可量化、可优化”的智能流程,帮助企业构建敏捷、高效、可迭代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位评委分享了他的感受:“产品最打动我们的是它的实践基础。在300多万人次的真实培训场景打磨中,产品的行业理解与成熟度都尤为扎实。从内部实践走出来,再赋能给其他企业,也确保了它在不同行业的快速落地。”
从蚂蚁到千行百业,数字蚂力期待将这套经过实践检验的AI培训方案,带给更多正在面临人才培养挑战的企业。在AI与人力资源深度融合的时代,让企业中每位员工都能在数字化的环境中练习,在真实的反馈中成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