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259年八月十一,蒙古大汗蒙哥因伤病逝于南宋合川钓鱼城下。
他的去世,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蒙哥的去世导致了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
其次,引发了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继位之争,并最终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的分裂;
第三,南宋再一次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01
忽必烈与贾似道的默契互动
公元1259年七月底,忽必烈率领的蒙古伐宋东路大军(兵分两路,忽必烈带一路,汉将张柔带一路)共同进击南宋的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
当忽必烈部行至汝南(今河南汝南)时,得知了蒙哥汗重伤病危于钓鱼城消息。
这消息别说忽必烈不信,几乎整个东路大军的将领都不信。
蒙哥,我们的大汗,能会被宋军打伤还病危?
不可能的事,肯定是谣传!
所以,忽必烈和张柔按照当初和蒙哥约定会师鄂州的计划,继续挥师向前推进。
到了八月三十,两路蒙古军在渡过淮河后,一路过关夺城,已经顺利抵达长江北岸。
与此同时,从大理北上的另一支蒙古军也挺进到南宋的湖南境内。
九月初一,跟随蒙哥攻川的宗王末哥,密告忽必烈蒙哥汗的死讯,并请其北归争汗位。
忽必烈虽然这时才确认蒙哥已死,但不想放弃马上就可能攻下鄂州的机会,还是决意要打鄂州。
九月初三,忽必烈突袭了南宋江北岸的江防部队并缴获一批战船。
九月初四,风雨交加。
趁着南宋江面水师懈怠之机,忽必烈分兵三道,开始强渡长江。
经过一番鏖战,南宋江面水师被歼灭大半,忽必烈大军成功登陆并抢占了阳逻堡等江岸阵地。
随后,大军开始包围鄂州。
鄂州被围的情况还是让临安的宋理宗特别惊慌,几度想迁都到位于今浙江的宁海军(一个帝王,一有危险就想跑,真是令人恼火,也不能怪他,他们家几代人都这样)。
于是,被称为“一代奸相”和“蟋蟀宰相”的贾似道开始闪亮登场了。
贾家(据说是西汉名臣贾谊的后代)崛起在宋、金交战期间的淮海战场,后来在贾似道成为宋理宗的小舅子(之一)之后,贾似道便开始一鹤冲天(任两湖京西最高长官等众多职务),俨然已是南宋的兵马大元帅。
十月,贾似道自汉阳(今湖北汉阳)进入鄂州城督战。
为表彰其忠勇护国,宋理宗又加封其为枢密使兼右丞相。
宋理宗这么看重贾似道,那么贾似道是不是有些真本事呢?
有的。
首先是在军事指挥上。
在贾似道进城之前,蒙古军已经有好几次利用毁坏的城墙或者掘地洞而入的方式,一度攻进了鄂州,幸而宋军拼命死战,才逼退了敌人。
贾似道进城之后,立即命宋军在一夜之间沿城墙内壁再建造木栅,形成又一道夹城。
当第二天蒙古军队再次进攻时,发现宋军在一夜之间多出了一道木墙。
据说忽必烈听说后,很感慨地说:“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这贾似道有点真本事啊。)
其次是对蒙古政治形势的分析和忽必烈人性的分析。
贾似道在进入鄂州城后,收到了钓鱼城守将王坚发来的密报——蒙哥已死。
在贾似道看来,蒙哥死的突然,蒙古下一步最重要的大事是决定谁来继承汗位而不是继续攻宋。
眼下围攻鄂州的忽必烈也许是还不知情也许是正在考虑他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总之,鄂州眼下形势虽然看似凶险但其中定会存在变数,而这个变数的重点就是忽必烈。
事实上,诚如贾似道的分析,因为这时候的忽必烈确实已经在动摇不定了。
一方面,随着宋军援兵的到来,短时间内要想快速解决掉鄂州已非易事。
另一方面,妻子察必有两条密报更让忽必烈感到不安:
一是留守京师的宗王阿里不哥(忽必烈的异母兄弟)已经谋划并实施“夺汗”之举;
二是朝中已有大臣向远征西亚的宗王旭烈兀送信请其返师回朝谋划大事。
忽必烈知道,蒙哥死的突然,没有明确汗位继承人。
假如自己此时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汗位就会失之交臂。
而一旦失去汗位或者新任的大汗对自己产生忌讳的话,己方必然会遭到血腥清洗。
可是,若就此无功放过鄂州又实在是可惜。
因此,忽必烈很是犹豫。
这时,两个人同时的两件事让忽必烈下了决心。
第一个人第一件事是贾似道做的,重点是“求和”。
(贾)似道乃密遣宋京诣军中请称臣,输岁币,不从。
(贾)似道再遣京议岁币,遂许之。
——《宋史》列传卷第二百三十三
第二个人第二件事是赫经(金莲川幕府集团的顶级谋士)做的,重点是“夺位”。
金朝人赫经这人非常厉害,早在忽必烈领命南下伐宋之际,他就提交过交一封非常有名的《东师议》,对此番蒙哥主导的攻宋之举进行了全面的利弊分析并给出了各项具体的建议,不仅观点前瞻、思路清晰,而且现实可操性很强(有兴趣的可以翻翻《元史》读一读)。
这一次,他更是非常犀利的向忽必烈指出了几个事实和应对之措:
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觊觎神器,染指垂涎。一有狡焉,或启戎心,先人举事,腹背受敌,大事去矣。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据燕都,按图籍,号令诸道,行皇帝事矣。虽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独不见金世宗、海陵之事乎?断然班师,亟定大计,销祸于未然。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许割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定疆界岁币,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驲,直造燕都,则从天而下,彼之奸谋僭志,冰释瓦解。遣一军逆蒙哥罕灵舆,收皇帝玺。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真金太子镇燕都,示以形势,则大宝有归,而社稷安矣。
——《元史》列传卷第四十四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
第一,现在有不少人觊觎汗位;
第二,阿里不哥已经下手行动了,一旦成功上位,你就得拜服,可你真服他吗?
第三,历史上手握重兵又素有威望的人遭到皇家清洗的例子很多,你不能也成为这样的例子吧?
第四,现在只有尽快班师并完成继承大统才可以避开灾祸;
第五眼下鄂州战事焦灼,逼迫宋谈和、割地、赔钱、纳岁亦是功劳;
第六,谈妥和议,在江北留下兵力把守后,你需要轻骑速返京师坐镇指挥大局,让阿里不哥的阴谋彻底破产;
第七,你可收缴玉玺并派军队去迎接蒙哥灵柩,同时通知诸宗王吊丧,同时还要派遣心腹官员前往各地,安抚慰问,安定民心;
第八,局势一旦趋好,立即宣布太子人选并镇守京师,同时知告天下,彻底打消各路宗王的不臣之心。
有了贾似道的主动求和和赫经详尽可行的具体策略,忽必烈在与贾似道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撤军了——他要赶快回去干大事!
这样一来,南宋的鄂州之危自然也就解了。
赔钱割地这些事对大宋来说一直都不是啥丢人的事儿,宋理宗很满意,贾似道也顿时成为了国之栋梁。
可贾似道当时这么做,对吗?
后世史书对贾似道的这件事基本上都是一种批评的态度。
更有一些观点认为在鄂州和谈这件事上,贾似道就是赤裸裸的卖国求荣。
理由是:宋军当时形势大好,蒙古军已经黔驴技穷,如果贾似道能够大举反攻,蒙古必败。
这也就是宋蒙鄂州之战最后的结局屡遭质疑的原因之一。
因为凭靠这场战事,贾似道得以加封国公,从而位极人臣,并开始全面主掌了南宋朝堂的发言权,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权相、奸相、大奸臣。
贾似道当时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
对南宋来说,鄂州暂时保住了,也不用迁都了,大家该干嘛还干嘛,符合南宋当前的基本利益;
对蒙古来说,战利品有了,亦可腾出来时间可以干大事儿了,符合蒙古当前的基本利益。
既然双方的意愿一致,那么,鄂州和谈对不对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02
1260到1267这几年
鄂州和谈之后的七年里,蒙古与南宋维系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光。
对蒙古来说,利用这一段时光是来解决处理内部的问题;
对南宋来说,利用这一段时光也是来解决处理内部问题。
只不过,蒙古解决好内部问题后,是为了做好下一步的继续扩张;
而南宋解决处理好内部问题后,是为了能够继续的苟延残喘。
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采用赫经之策,在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即大汗位;
同年五月,阿里不哥在蒙古国故都和林(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称大汗号。
同为兄弟的负责西征的旭烈兀(当时已经打到埃及,因蒙哥之死刚退到波斯)见状,便停留在波斯进行观望。
因为大家都知道,蒙古帝国一下子出现了两个大汗,势必要有一场大战。
忽必烈抢先与旭烈兀取得了联系,并允诺旭烈兀可在西亚建立保持相对独立的伊利汗国。
于是,旭烈兀表态支持忽必烈。
公元1260年秋,忽必烈先发出手讨伐阿里不哥。
这一开打,就打了4年。
![]()
1262年形势图
到了公元1264年正月,阿里不哥扛不住了,就投降了忽必烈。
然而,以这场围绕汗位之争的内战为起点,成吉思汗家族孕育已久的矛盾也相继迸发出来,导致大蒙古国逐渐分裂形成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和各自独立的四大汗国,即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及钦察汗国。
在彻底扫清了内部障碍之后,已经决定移都燕京的忽必烈开始积极谋划新一轮的对宋战争。
![]()
这一次,他采纳了南宋降将刘整之策,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改为襄阳,实现了由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转变。
公元1267年,忽必烈命阿术、刘整等率大军围困南宋重镇襄阳、樊城(今湖北襄樊)。
又一轮的蒙宋战争(暴虐)又拉开了帷幕。
而南宋这边呢,公元1260年,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带着鄂州之战的胜利荣耀回到临安,被宋理宗加封少傅、少师、卫国公,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贾似道主政之后,为挽救南宋因多年战争、赔款等引发的财政危机,开始推行“公田法”。
公田法收购的目标主要是那些大官僚、大地主。
具体来说:一品官合法占田500亩,二品450亩,依次递减50亩,至九品官只能占田50亩,多出这个数量的田地算作公田,由国家赎买,赎买完的土地仍由农民耕种,按亩纳税,废除杂税。
此举类似屯田,既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又能很快增加财政收入。
但是,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官诰、度牒及会子等作为支付手段,并非是真金白银,这就造成被公田法收购的土地价格往往仅值市价的三分之一,这就引发了官僚地主群体强烈反对。
举例说明就是:假如赎买的土地价值100万,政府只给5万真金白银;然后以50万的价格给地主家一个官员身份,25万的价格给一个度牒(僧道凭证,可以免罪),最后再发给25万的交子(纸币)。
说白了,也就是空手套白狼。
很多人对此都不满,可奈何饮鸩止渴的宋理宗对此非常喜欢,非常满意。
这期间,南宋还出了一件武将叛逃之事,此人便是泸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抚副使刘整。
刘整原是名将孟珙麾下的一员武将,作战勇敢且有勇有谋,后因屡立战功而升迁到泸州知府,也是南宋后期四川战线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这样的人自然是傲娇的,这样的人自然也是上司最讨厌的。
公元1261年,蒙宋暂时无战事。
这时,傲娇的刘整就开始被其上司吕文德(时任京湖路最高长官兼四川第一军政长官,依附于贾似道)看不顺眼了。
随着孟珙、余玠等名将先后离世,此时的吕文德已经是南宋军中的领衔大帅。
所以,在吕文德看来,目前是和平时期,你刘整还整天的翘尾巴,不打压打压你说不过去啊。
于是,他就授意手下的人整一些刘整的“黑材料”,准备报给贾似道后让朝廷惩戒惩戒刘整。
可是,这消息却实实在在的把刘整给整怕了——朝中是贾似道把持,前番有人被举报结果都是被处死了,劳资难道也就这样的任人宰割吗?
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带领着泸州领地军民宣布投靠蒙古了。
别看宋廷对外抗战没骨气,可一旦要是打内战,那 劲头是有的,而且很大!
可刘整也不是草包,面对前来围剿自己的宋军毫不手软,在蒙古军的策应下,连败宋军人马,直到吕文德亲自出战才把刘整打得大败而逃。
公元1262年,叛逃蒙古的刘整得到了忽必烈的亲自接见,忽必烈对刘整“弃暗投明”的举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授予高官厚禄(任潼川都元帅)。
刘整遂开始死心塌地的效命忽必烈,并建议忽必烈要把对宋征伐的重点从四川转移到荆襄。
公元1264年,宋理宗终于薨了。
继任的宋度宗赵禥却更是荒淫无度,直接加封贾似道太师、魏国公,并把朝堂诸事全部交给了贾似道处理(给予贾似道“周公礼遇”)。
这时的贾似道可谓发迹到了人生的最巅峰,为所欲为,俨然成为南宋朝廷的“伪帝”。
然而,靠交换得到的和平时光总是短暂的。
公元1267年十一月,刘整再次入朝觐见忽必烈,他向忽必烈进言道:欲灭南宋,必先取襄阳!
忽必烈深以为然。
至此,蒙宋之间的战争警报再次拉响。
03
六年浴血襄阳
为什么刘整强烈建议忽必烈一定要夺取襄阳呢?
因为南宋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南端,与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是“跨连荆豫,控扼南北”的险要之地,也是南宋防御北方势力入侵的第一要塞。
刘整曾经是南宋的高级将领,对南宋的防御作战体系以及军力部署等都非常清楚。
所以,他清晰的知道:南宋如果“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
而早在公元1262年刘整首次觐见忽必烈后,忽必烈就根据刘整建议,遣使贿赂了时任南宋京湖制置使吕文德,并在襄阳城外设置了榷场(边贸市场)。
此后,蒙古方面又以“防盗贼、保货物”为名,要求在襄阳外围筑造土墙。
吕文德上报贾似道批准后,也同意了。
于是蒙古人在襄阳东南的鹿门山开始修筑土墙,内建堡垒,从而形成了战略包围襄阳的第一个据点。
公元1267年十一月,忽必烈命蒙古大将阿术发起了进攻襄阳的第一战——安阳滩之战(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小樊村一带)。
这一战史书上着墨不多,因为安阳滩只是襄阳城外的一个小村庄,而且蒙古军的这次进攻也是试探性的,在遭到宋军水、陆部队联击之下,很快就溃退了。
然而,对于蒙古人突然不宣而战这样重大的军事举动,无论是荆襄战区司令吕文德还是“伪帝”贾似道,都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他们都认为这就是蒙古人好战好掠夺的习性又发作了,不过是“擦枪走火”而已。
而蒙古这边,通过这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也意识到了自己缺少水军并不善水战的缺点。
公元1268年,刘整、史天泽同时被忽必烈调至襄阳前线,负责协助阿术开展工作。
之后,阿术、刘整、史天泽分别开始在襄阳的东南、东北、西部、南部等地不断修筑堡垒营寨。
蒙古这边的动静这么大,南宋方面不可能没反应。
公元1268年,时任襄阳知府兼警备司令的吕文焕(吕文德的堂兄弟)意识到情况不妙,便把情报和判断上报给上司吕文德。
然而,吕文德并未完全重视。
吕文德这人打仗还是行的,但却非常贪财。
蒙宋两国自从贾似道主导的鄂州和谈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发生战争。这让手握30万大军的大帅吕文德有了敛财的契机——私下裁撤23万人用来吃空饷。
劳资这边军队都快撤完了,你吕文焕非说现在要打仗了,劳资上哪给你弄援军弄部队去?
再说了,这几年劳资逢年过节生日寿辰啥的,蒙古那边都会有人来登门,你吕文焕来过吗?
还堂兄弟呢,还不及邻居朋友呢。
再再说了,襄阳重地,驻有水陆重兵且城池坚固,就是敌人打过来了怕个啥?
守好就是了,大不了让他们在城外抢些草民草屋罢了。
时候到了,他们自然就退走了。
不过,吕文德看在毕竟是堂兄弟的面上,还是奏请贾似道给吕文焕增了兵。
公元1268年五月,吕文焕开始首次主动攻击修堡垒的蒙军。
但被打败。
公元1269年三月和七月,吕文焕与前来增援的宋军两次与修筑堡垒的蒙军作战,均被打败。
同年十二月,吕文德病逝。
![]()
公元1270年,蒙古军包围襄阳的十几座堡垒营寨已经全部建成并完成连接,从而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使襄阳成为一座孤城。
同时,刘整还奏请忽必烈批准,亲自组建了蒙古国历史上第一支水军部队(大小战船5000艘,7万人,部分战船还装备有当时最厉害的“回回炮”),进而有了狙击南宋水军和攻击南宋陆基设施的资本。
公元1270年四月,吕文焕再次出兵襄阳,攻打蒙军万山堡,再次大败。九月,南宋派遣水军增援襄阳,蒙军水陆两军迎战,大败宋军。
公元1271年,南宋又一次出兵援襄,再败。
同年十二月,忽必烈改大蒙古国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成为大元首任皇帝。
大元立国,让屡战屡败的南宋更加严重认识到襄阳的情况不妙。
可是,此时还有谁还能力挽狂澜?
权臣贾似道此际在干嘛呢?
时襄阳围已急,(贾)似道日坐葛岭,起楼阁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
——《宋史》列传卷第二百三十三
公元1272年五月,南宋再一次顶着大元的层层封锁援襄,虽然损失很大,但最终给襄阳樊城军民送来了紧缺的盐、布等宝贵的物资。
然而,这却是最后一次的增援了。
到了公元1273年,坚守襄阳城的吕文焕(没有也不知道郭靖在哪里)已经快支持不住了——主要是缺少食盐、柴薪和布匹。
粮食贮存的有,但没有柴薪做不熟,没有食盐人没劲,没有布匹难保暖。
这城该如何坚守下去?
与此同时,雪上加霜的是与襄阳唇齿相依的樊城已被元军攻克了。
攻克樊城的元军集中了所有的“回回炮”(一种大型投石机)对孤城襄阳展开了攻击。
巨石从天而降,不但击毁了襄阳的城防,而且也逐渐击溃了襄阳军民的死战之心。
这时候,熟知汉文化的大元皇帝忽必烈给吕文焕写了一封劝降信。
尔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宜力尔主,固其宜也。然势究援绝,如数万生灵何?若能纳款,悉赦勿治,且加迁擢。
——《新元史》卷一七七
为此,元将大达立还学着关云长单刀赴会直接要求入城面见吕文焕。
想到前番投诚的南宋同僚刘整,想到前番投诚的金人汪世显还有史天泽等汉人将领们在蒙古(元)的待遇,吕文焕动摇了。
如今自己的堂兄吕文德已逝,贾似道也看不上自己(因为襄阳屡战屡败一度谣传贾似道要撤吕文焕),援军也来不了了,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不降唯有一死而已。
可活着不好吗?
公元1273年二月二十四日,吕文焕出城投降。
南宋襄樊被并入大元版图。
襄阳是南宋防线的心脏地带。
襄阳的丧失意味着大元可以从汉江顺流而下,迅速攻占长江沿线的城市,直指南宋都城临安。
同年四月,吕文焕到元大都觐见忽必烈。
吕文德、吕文焕的吕氏家族是南宋晚期军事领域里的豪门大家,尤其是在吕文德鼎盛时期,他与贾似道相勾结,让众多吕氏子弟得以入朝拜将,并形成一个家族式的军事集团。
如今,吕文焕降元了,这是多么重要的政治事件啊。
所以忽必烈大势宣扬天佑大元并当即亲封封吕文焕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
投桃报李。
吕文焕也当即山呼万岁,不但主动为元朝策划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汉)事宜,并自请为先锋。
山雨欲来风满楼。
贾似道还在楼上流汗。
南宋,接下来你该怎么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