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做食品包装设计的,一接到食品包装的活儿,就忍不住先琢磨“怎么搞个亮眼的造型”“用什么新潮的颜色”。但说实话,食品包装跟普通文创不一样,它首先得“对得起里面的吃的”,再谈好不好看。尤其是下面这3个问题,要是没先想明白,再炫的创意也可能白搭,甚至帮倒忙。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基本的:这包装能不能好好“保护”食物?你想啊,消费者买的是吃的,不是个只能看的“摆设”。要是你设计个特精致的饼干盒,结果盒身太软,一压就变形,里面的饼干碎得一塌糊涂;或者给生鲜肉搞个敞口包装,拿到家都不新鲜了——这时候再好看的设计,能抵消消费者的糟心吗?肯定不能。
不同的食品,对包装的“保护需求”还不一样。比如膨化食品,得防压还得密封,不然一漏气就不脆了;烘焙面包要防潮,但又不能完全不透气,不然会闷出湿气;还有像巧克力这种怕热的,夏天还得考虑隔热设计。所以做包装前,先搞清楚“这东西需要什么保护”,比先想“怎么设计才酷”重要多了——毕竟包装的第一使命,是让食物以最好的状态到消费者手里。
第二个问题,得搞明白:你这食品包装是给“谁”看的?别觉得“只要好看,谁都会买”,真不是这么回事。举个例子,给小朋友设计的零食包装,你搞成极简黑白风,再印上小字体的营养成分,小朋友会喜欢吗?他们可能连看都不会多看一眼——他们要的是卡通图案、鲜艳颜色,甚至能当小玩具的包装。但要是给中老年人设计的早餐麦片,你弄一堆花里胡哨的网络热词,字还特别小,他们可能连“这是啥”“有没有糖”都看不清,自然也不会买。
目标人群的需求,直接决定了包装的“沟通方式”。比如给健身人群的蛋白棒,包装就得把“低卡”“高蛋白”“无添加蔗糖”这些信息放大,让他们一眼看到;给年轻女生的下午茶点心,包装可以走精致ins风,方便她们拍照发朋友圈;要是给上班族的即食饭团,包装就得考虑“好撕开”“不沾手”,毕竟他们赶时间的时候,可没功夫跟难拆的包装较劲。所以先想清楚“谁会买这个吃的”,他们关心什么、喜欢什么,包装才能说到他们心坎里——不然创意再棒,也只是自嗨。
第三个问题,千万别忽略:这包装能“合法合规”吗?食品是特殊品类,包装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识,都有规矩管着。比如配料表得按照“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不能随便乱印;要是含有坚果、牛奶这些常见过敏原,必须明确标注,不然过敏体质的人误食了,可不是小事;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这些信息,得印在显眼的位置,还得清晰易读,不能藏在犄角旮旯里,让人找半天找不到。
之前就见过有小品牌,为了追求“设计简洁”,把保质期印得特别浅,结果被消费者投诉,还被监管部门处罚——你说这冤不冤?本来产品挺好,就因为包装没合规,不仅赔钱还坏了名声。还有的包装上搞“夸大宣传”,比如普通饼干说成“能养胃”,普通饮料说成“能补充维生素C”,这些都是违规的,早晚会出问题。
所以做包装前,一定要先查清楚对应的食品包装法规,比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这些,确保该标的都标了,不该说的不乱说。别觉得“先设计,后面再改”,有时候为了合规,可能要大改设计,反而更麻烦——合规不是“附加题”,是“必答题”,没答对,后面的创意再精彩也没用。
其实说来说去,食品包装设计的核心不是“做一个好看的容器”,而是“做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容器”。保护食物是底线,对接人群是关键,合规合法是保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再用创意给包装加分,才是靠谱的思路。要是反过来,先沉迷于创意,把这些基础问题抛在脑后,最后很可能是“好看不实用”,甚至还会给品牌惹麻烦。毕竟消费者买食品,首先看的是“能不能吃好”“适不适合我”“安不安全”,而不是“包装够不够潮”——这点想透了,做出来的包装才真的能帮到产品,而不是拖后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