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历史上的奸臣,秦桧这个名字恐怕无人不知。
这位南宋权臣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遭到后世千年唾骂,他的跪像至今还跪在西湖边岳飞墓前。
谁能想到,六百多年后的清朝乾隆年间,秦家后人中竟出了位状元郎。
![]()
这位叫秦大士的读书人,有一天站在岳飞坟前,面对着祖先的跪像,当场作了一句诗。
这句诗不仅没让他背上骂名,反而让在场的人纷纷叫好。
他到底说了什么?这个秦家后人又是如何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秦大士打小就不是一般孩子。
他10岁那年就能写诗,拿起毛笔写出来的字也有模有样。
家里人看着这孩子,心里既欢喜又复杂。
欢喜的是秦家出了个读书的好苗子,复杂的是这孩子姓秦,背着祖上秦桧的名声。
街坊邻居提起秦大士家,总会压低声音议论几句。
有人说他家是秦桧的直系后人,也有人说只是旁支。
![]()
秦大士的父辈从小就告诉他,家里这一支其实是秦桧兄弟秦梓的后代。
当年秦桧陷害岳飞的时候,秦梓曾经跑去劝阻,劝不动就跟这个兄弟断绝了关系。
可不管怎么说,秦这个姓氏在外人眼里就是个烫手山芋。
秦大士23岁那年考中了举人。
这个年纪中举已经算是少年得志,可他心里明白,科举路上最大的坎不是考题有多难,而是自己姓什么。
每次进考场,总能感觉到周围异样的眼光。
![]()
有些考官看到他的名字,脸色就会变一变。
乾隆十七年,秦大士38岁了。
这一年他终于考中了状元,成为当年科举的第一名。
消息传出来,京城里炸开了锅。
有人说乾隆皇帝糊涂,怎么能让秦桧的后人当状元?也有人说秦大士文章写得确实好,这状元名副其实。
乾隆把这位新科状元召进宫里见面。
殿上气氛有些微妙,满朝文武都盯着秦大士看。
![]()
乾隆开口了,话里带着试探的意味,问他祖上的事。
秦大士跪在地上,声音不卑不亢:"一朝天子一朝臣。"
就这七个字,把殿上所有人都说服了。
意思很明白,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忠臣奸臣,南宋的事情跟大清朝有什么关系?秦桧是南宋的臣子,秦大士是大清的臣子,根本不是一回事。
乾隆听了这话,脸上露出笑容,当场任命他进翰林院。
翰林院是清朝最高的学术机构,能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读书人。
秦大士进了翰林院,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
![]()
他每天埋头研究学问,从不多说闲话。
同事们发现这位秦状元为人谦和,做事认真,慢慢也就不再议论他的姓氏。
秦大士在京城待了些年,名气越来越大。
他不光文章写得好,诗书画样样精通,时人称他为"三绝"。
有一年,他受邀去杭州游玩,几个文人朋友作陪。
杭州西湖边有岳飞墓,这是秦大士最不愿意去的地方。
岳飞墓前跪着四个铁铸的人像,秦桧夫妇就在其中。
几百年来,游客经过这里都要往跪像上吐口唾沫,骂上几句。
朋友们游完西湖,有人提议去岳飞墓看看。
![]()
秦大士心里一沉,知道躲不过去了。
走到墓前,他看着那个刻着"秦桧"名字的跪像,一时说不出话来。
同行的文人里有个叫袁牧的诗人,这人机灵,看出了秦大士的尴尬。
袁牧故意大声吟了一句诗:"人从宋后羞名桧。"
意思是说,自从宋朝以后,再没人敢给孩子起名叫"桧"这个字了,因为秦桧的名声太臭。
这句诗一出口,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秦大士身上。
大家都想看看,这位秦状元要怎么接下去。
![]()
有人在心里暗暗担心,也有人等着看笑话。
秦大士站在岳飞墓前,看着祖先的跪像,深吸了一口气。
他缓缓开口:"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七个字说得坦荡,说得有担当。
袁牧第一个鼓起掌来,其他人也跟着叫好。
秦大士没有推卸,没有辩解,直接承认了作为秦姓后人站在岳飞墓前的羞愧之情。
这两句诗后来传遍了江南,成了文坛佳话。
人们说秦大士这个人有格局,有勇气,不愧是状元出身。
![]()
从这以后,再也没人拿他的姓氏说事。
秦大士在朝廷里担任过科举考官。
这个差事不好干,每年参加科举的考生成千上万,考官稍有不慎就会被人说闲话。
秦大士接手这个活儿,定下了几条规矩。
考卷到他手里,一律糊上名字。
他不看考生是谁,只看文章写得怎么样。
有几次批卷子批到半夜,下人劝他休息,他摆摆手继续看。
秦大士心里明白,自己背着秦桧后人的名声,做事必须比别人更加小心谨慎。
![]()
有一年考试结束,一个权贵找上门来,说自己儿子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希望秦大士能关照一下。
秦大士当场拒绝,说考场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地方,容不得半点私情。
那个权贵灰溜溜地走了,背后没少说秦大士的坏话。
秦大士不在乎这些。
他批过的卷子,从来没人能挑出毛病。
那些考中的学生拿着榜单一看,心服口服。
落榜的学生虽然失望,也知道是自己学艺不精,怨不得别人。
乾隆皇帝看中了秦大士的品行,让他去给皇子们当老师。
这是天大的信任,教出来的学生将来可能就是皇帝。
![]()
秦大士教书认真,从不因为学生是皇子就放松要求。
有个皇子功课没做好,他照样批评,毫不留情。
乾隆二十八年,秦大士做了一个决定。
他向乾隆请辞,说想回家乡养老。
乾隆有些意外,秦大士在朝廷里干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要走?
秦大士说得很诚恳。
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想回家乡教书,把学问传给更多年轻人。
京城里的官场,不是他想待一辈子的地方。
![]()
乾隆看着这个清廉正直的臣子,最后点了点头。
秦大士离开京城那天,很多同僚来送行。
大家都知道,这位秦状元在朝廷十一年,两袖清风,没贪过一文钱。
他的行李很简单,几箱书,一些衣服,就这么多。
回到家乡后,秦大士进了龙城书院当先生。
这所书院在当地很有名,能来这里读书的都是好学生。
秦大士教书的方法跟在京城教皇子一样认真,学生们都很尊敬他。
乾隆三十五年,皇帝七十大寿。
朝廷传旨,让各地官员进京祝寿。
![]()
秦大士虽然已经退休,但朝廷还记得他,专门派人送来请柬。
秦大士收拾行李,进京给乾隆祝寿。
祝寿的宴会上,乾隆见到秦大士很高兴。
皇帝当众说,秦大士是难得的人才,愿不愿意重新出来做官?满殿的人都看着秦大士,等他表态。
秦大士跪下来,恭恭敬敬地谢了恩,说自己真的老了,只想在家乡教书。
乾隆虽然有些失望,还是同意了。
第二年,乾隆又办了一次寿宴。
秦大士又被请进京。
这次乾隆没有直接问,而是通过其他大臣传话,说朝廷需要秦大士这样的人。
![]()
秦大士还是摇头。
他说自己在书院教书挺好,学生们需要他,他也离不开那个讲台。
两次拒绝复出,秦大士的态度很坚决。
朝廷里的人都明白了,这位秦状元是真的不想再入官场。
有人说他傻,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偏要去当个教书匠。
也有人说他清高,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被名利诱惑。
秦大士活到老,教书教到老。
龙城书院的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他始终站在讲台上。
学生们问他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
![]()
有时候讲到兴起,一讲就是大半天。
他从不跟学生提起自己当过状元,当过考官,当过皇子的老师。
学生们只知道这位秦先生学问深厚,为人正直。
后来有学生从外面听说了秦大士的身世,回来问他,他只是淡淡一笑,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秦大士对学生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人活一辈子,最重要的是问心无愧。
祖上做过什么事,那是祖上的事。
自己做什么样的人,要靠自己的本事和品行。
他用一生证明了这句话。
书院附近有个茶馆,秦大士没事就去喝茶。
茶馆老板跟他很熟,知道这位老先生脾气好,话不多,但只要谈起学问,就滔滔不绝。
有时候年轻学子路过,听到秦大士在讲诗词,就凑过来听。
![]()
秦大士从不赶人,讲得更起劲了。
晚年的秦大士还保持着写诗作画的习惯。
他的诗写得洒脱,画画得大气,在江南文人圈子里很受推崇。
有收藏家愿意出高价买他的字画,他笑着摆手,说这些东西不值钱,送都行,就是不卖。
秦大士去世后,龙城书院的学生们自发给他立了碑。
碑文上没有提他是状元,没有提他当过官,只写了一句话:清廉正直,诲人不倦。
江南的文人们编纂地方志的时候,专门为秦大士写了一篇传记。
![]()
传记里详细记录了他在岳飞墓前作诗的故事,记录了他拒绝权贵说情的故事,记录了他两次拒绝复出的故事。
这些故事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了教育后人的好材料。
有人问,秦大士这一生图什么?他本可以在京城继续做官,凭他的才华和乾隆的信任,升到更高的位置不是问题。
他却选择回乡当教书先生,拿着微薄的薪水,过着清贫的日子。
答案其实很简单。
秦大士想要的,从来不是名利地位,而是活得坦荡,活得问心无愧。
他姓秦,改不了。
祖上出了个秦桧,也是事实。
他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秦家后人不都是奸臣,也能出正直清廉的好人。
![]()
岳飞墓前那句"我到坟前愧姓秦",说的不是认罪,而是一种态度。
秦大士承认祖先做过错事,但他不会因此就放弃做人的尊严。
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姓什么,而在于做什么。
清朝的史料里,秦大士的名字被记录得很清楚。
他的诗文集流传了下来,他教过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他在岳飞墓前作的那句诗被无数人传颂。
这些东西,比任何官职都更有分量。
秦大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道理:出身不能选择,但人生可以自己把握。
他背着秦桧后人的名声,却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那句在岳飞墓前作的诗,体现的不仅是文采,更是一个人的胸怀和格局。
![]()
真正的尊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的品行和作为赢得的。
秦大士用一生践行了这个信念,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值得铭记的榜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