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时,德军遭遇了苏联的重型坦克KV型——这种坦克令德军震惊不已。除了原本并非为此设计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18/36/37外,德军标准武器中没有任何一种能够对其造成威胁。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德军部队深感震撼,也促使他们决心将这种以及后来更大口径的高射炮同时用于反坦克防御。
然而,固定部署在战略要地周围的高射炮阵地与机动的重型反坦克火炮单位是两回事。后者必须能够迅速机动到敌军使用重型坦克的战场区域。更糟糕的是,红军的“不可穿透”的重型坦克数量越来越多,而苏联盟军的部队中也开始出现类似的“厚装甲”坦克。
要让这种笨重庞大的“高射—反坦克”火炮具备必要的机动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其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于是德国人开始尝试研制大口径自行火炮。显然,1941—1942年期间广泛用于制造自行火炮的那些已在技术上落后的轻型坦克底盘,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火炮。
德国人尝试将88毫米炮安装在中型坦克底盘上的努力,最终形成了“犀牛式”(Nashorn)自行火炮,但结果并不理想。88毫米炮对于“犀牛”来说仍过于沉重,为了保持机动性,设计者不得不采用极薄的装甲,并且让车体顶部和尾部完全敞开。结果,“犀牛”在实战中损失惨重。
因此,德国工程师别无选择,只能将注意力转向重型坦克底盘。尽管“豹式”和“虎式”坦克在数量上对德军装甲部队极为重要,但将它们的底盘用于自行火炮生产,势必会削弱德军“装甲兽群”的整体产量……
重型自行火炮 “费迪南 / 象式”
![]()
设计与生产:
“费迪南”型自行火炮于1943年在为保时捷公司(Porsche)设计但未被采纳用于量产的“虎式”重型坦克底盘上研制。两台发动机向前布置,驾驶员位于两者旁边;作战舱设在车体后部。该自行火炮于1943年生产,总计制造90辆。
技术参数(ТТХ):
- 重量:65.2 吨。
- 装甲:车体与炮塔(/战斗室)前部——200 毫米;车体与炮塔侧面——80 毫米。
- 武器:1门 88 毫米火炮 Pak 43/2 L/71。
- 弹药:50 发。
- 发动机:2 台 Maybach NL 120TRM,每台 300 马力。
- 最高速度:30 公里/小时。
- 航程(公路):约 150 公里。
- 乘员:6 人。
战斗性能:
在“虎式”重型坦克招标失败后,保时捷手中剩下 90 套已完成的底盘——这些底盘原计划在其“虎式”方案成功时用于量产“虎式”。为了不将这些成型底盘报废,保时捷决定将其用于研制一种自行火炮,其体型与火力足以成为强大的坦克歼击武器,于是诞生了“费迪南”。
![]()
由于安装了更长膛线的88毫米炮Stuk.43 L/71(后来改名为Pak.43/2 L/71),早期设计被重新修改:发动机向前移置,作战舱改为位于车体后部。但即便如此,炮管外突仍达1.22米。完全封闭的战斗舱体积可观,装甲板采用了合理的倾角;自走炮车体较低,顶部平整。所有装甲板先用榫接(或带凸舌的接合)结合,然后焊接;这使车体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最初该车以其设计者费迪南德·保时捷之名被称为“费迪南”,自1943年中期改进后改称为“Elefant”(意为“象”)。
火力方面,威力强大的主炮配备50发弹药,使“象式”能够在敌方火炮射程之外击毁任何坦克。不过设计上并未配备用于近距格斗的机枪;仅在后期出厂的车辆上,炮手兼无线电操作员才在球形机枪座安装了一挺MG-34机枪。
高达200毫米的厚重装甲使““象式””在正面攻击下几乎刀枪不入,但这一优势也带来了沉重的代价:车辆自重过大,越野能力差,机动性低下。
![]()
作战使用情况:
德军总参谋部对这种坦克歼击车寄予厚望。因此,“费迪南”一出现,就紧急组建了两个各配备45辆的营,并立即派往东线,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血战中投入使用。“象式”被置于突击集团的最前线,但最终遭到包围,其中39辆被摧毁。此后,德军指挥部在东线的其他战役中(1943年7月至11月期间)对“象式”自行火炮的使用变得更加谨慎。
1943年底,所有幸存的“象式”被从东线撤回,重新编入第653重型坦克歼击营,并派往意大利作战。1945年冬季,这些自行火炮又参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攻战。到1945年3月底,仍有28辆这种型号的战车保持在可战斗状态。
反坦克自行火炮 “猎豹式”(Jagdpanther)
![]()
设计与生产:
“猎豹式”(Jagdpanther)是一种基于Pz.V“豹式”中型坦克底盘的反坦克自行火炮,配备固定式、全封闭的装甲战斗室,以及一门88毫米长身管反坦克炮Pak 43/3 L/71。
批量生产时间:1943年10月(或1944年3月)至1945年4月。共生产了413辆(另一说为392辆)“猎豹式”自行火炮。
技术参数(ТТХ):
- 重量:45.5 吨
- 装甲:车体前部——80 毫米;侧面——50 毫米
- 武器:1 门 88 毫米反坦克炮 Pak 43/3 L/71;1 挺 7.92 毫米 MG-34 机枪
- 弹药:炮弹 57 发,机枪弹 600 发
- 发动机:Maybach NL 230 P30,功率 700 马力
- 最高速度:46 公里/小时
- 航程(公路):250 公里
- 乘员:5 人
战斗性能:
“猎豹式”所基于的Pz.V“豹式”坦克,在德军中被归类为中型坦克,但按苏军的标准,它更接近重型坦克。
因此,“猎豹式”自行火炮在分类上也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者将其划为中型自行火炮,而另一些则认为它属于重型自行火炮。
![]()
最初把强力的88毫米长膛炮安装到机动底盘上的尝试,既在重型自行火炮“费迪南/象式”上进行,也在中型自行火炮“犀牛/Nashorn”上进行,但都未取得显著成功。“象式”体积过大、重量过重,因而机动性差、越野能力低下;“犀牛”则因以中型坦克为基础的底盘承受力不足、装甲又过薄,经常发生故障并在战斗中有较大损失。两种自行火炮在战场使用上暴露的问题,外加前线迫切需要一种炮弹在1000米距离能穿透165—193毫米装甲的自行火炮,促使人们萌生了把Pak.43 L/71安装到更具机动性且承载能力更强的Pz.V“豹式”底盘上的想法。
在“豹式”底盘上装配的是一个固定的、完全封闭的装甲战斗室,由倾斜的装甲板组成;前装甲板上镶装了带球形护罩的主炮和带球形机枪座的机枪。
首辆按批量标准制造的“猎豹式”(Jagdpanther)于1943年10月问世。然而,重型装甲车辆生产的调试困难、对已发现设计缺陷的返工,以及随后敌方轰炸机对德国工业中心展开的大规模空袭,导致大规模生产被拖延。直到1944年3月初,“猎豹式”的月产量才达到了8辆(而月度生产计划为100辆!)。尽管将汉诺威和波茨坦的工厂也纳入位于布伦瑞克(Braunschweig)的“猎豹式”生产体系,但计划中的生产速度始终未能实现。
![]()
作战使用情况:
首批“猎豹式”(Jagdpanther)于1944年2月开始装备部队;但由于生产进度缓慢,首个“猎豹式”重型坦克歼击营(第654重型坦克歼击营,原本装备“费迪南”)直到7月底才完全换装为该型车辆。该营下辖3个连队,每个连配备14辆“猎豹式”,另有3辆指挥型Pz.V“豹式”坦克。部队被派往诺曼底后,在最初的战斗中便以仅损失2辆“猎豹式”和1辆“豹式”的代价,击毁了25辆英国坦克。
到1945年初,德军中已编有5个“猎豹式”重型坦克歼击营,这些部队全部部署在西线。“猎豹式”使用最为密集的阶段,是德军在阿登发动的反攻战。东线方面,到1944年底,红军面对的仅有一个装备“猎豹式”的营,该营在1945年1月至2月间被苏军彻底歼灭。
1944年间,“猎豹式”主要装备重型反坦克部队,隶属于大型作战集团(通常为集团军级单位),用于在战场关键方向上作战。但到了1945年冬季至春季,工厂出产的“猎豹式”开始被编入其他装甲部队,用以替换战斗中损失的坦克。这导致“猎豹式”被分散配属到各种不同部队,往往不是成建制使用,而是以单车或少量分配的方式分布在不同战线。
在东线战场上,数量最多的“猎豹式”出现在匈牙利的巴拉顿湖地区和奥地利的维也纳防御战中。由于产量有限,许多重型坦克歼击营无法完全配齐装备,而战争最后几个月的混乱局势更使这些自行火炮被分散到各个战线。对同盟国军队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幸运——因为“猎豹式”是德国最强大、最成功的反坦克自行火炮之一。它在对抗苏军和盟军坦克时极为有效,曾给对手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
重型反坦克自行火炮 “猎虎式”(Jagdtiger)
设计与生产:
“猎虎式”(Jagdtiger)是一种基于重型坦克 Pz.VIB “虎王”(Tiger II)底盘的反坦克自行火炮,配备固定式、全封闭的重型装甲战斗舱,主武器为128毫米反坦克炮 Pak 44 L/55。
批量生产时间:1944—1945 年。
共生产 81 辆(另有资料称为 70 或 74 辆)。
技术参数(ТТХ):
- 重量: 75.4 吨
- 装甲厚度:
- 车体前部:150 毫米
- 车体侧面:80 毫米
- 战斗室前部:250 毫米
- 战斗室侧面:80 毫米
- 武器装备:
- 1 门 128 毫米反坦克炮 Pak 44 L/55
- 1 挺 7.92 毫米 MG-34 机枪
- 弹药储备: 炮弹 40 发,机枪弹 1500 发
- 发动机: Maybach NL 230 P45,功率 700 马力
- 速度:
- 公路:41.5 公里/小时
- 越野:15.5 公里/小时
- 续航里程:
- 公路:170 公里
- 越野:70 公里
- 乘员: 6 人
![]()
作战性能:
虽然在“猎虎”(Jagdtiger)问世之前开发的“猎豹”(Jagdpanther)已经被认为是德军最成功的反坦克自行火炮,也是对抗敌方重型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但“阴郁的条顿天才”(意指德国工程师)仍然不满足——他们打算研制一种更“恐怖”的自行火炮,配备更强大的火炮。
为什么呢?毕竟,“猎豹”上装备的长身管88毫米炮,甚至“豹”式坦克上那门较短的75毫米炮,在1000米距离上已经可以击穿当时任何坦克的装甲(使用脱壳穿甲弹甚至在2000米上也能做到!)。然而,在被元首的“巨物崇拜”影响下的设计师们仍嫌不够:“必须造出一种能在3000米距离上摧毁重型坦克的超级反坦克炮!”
于是,口径128毫米的PaK.44 L/55反坦克炮诞生了——它能发射重达28.3公斤的炮弹,而这门炮本身的重量就超过9吨!显然,这样的“怪物”只能由另一个同样“怪物级”的底盘来承载。坦克制造者于是将最新的重型坦克Pz.VIB“虎王”(Königstiger)的底盘改装用于PaK.44,从而诞生了最重型的量产自行火炮——“猎虎”(Jagdtiger)。
它造价昂贵,制造极不经济,是典型的“神奇武器”(Wunderwaffe)——在实际战场上并无决定性作用,但其庞大的体型却彻底满足了希“小胡子”及其亲信们对“庞然大物”的狂热追求。
![]()
反坦克歼击车“猎虎”(JagdTiger)在战斗效能上确实超越了二战期间所有量产坦克和自行火炮。其基于防空炮研制的128毫米PaK.44火炮,枪管长达55倍口径,能在任何战斗距离击穿任何坦克,而“猎虎”的厚重装甲在正面几乎刀枪不入。然而,歼击车的优点也仅止于此。
车辆巨大的重量严重超载了底盘,导致可靠性极低。同时,发动机功率远远不足以推动这头庞然大物,这决定了其机动性差、通过性差。由于过重,“猎虎”在任何松软地面上都会陷车,只能在良好道路上行驶;过桥和涉水更是让乘员头疼不已。而128毫米火炮的火力优势也因为装填方式为分装弹而射速极低而大打折扣,这常常使“猎虎”无法及时对机动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因此,更灵活的敌军坦克往往能绕到“猎虎”的侧面或后方,对其进行攻击。出于这些原因,“猎虎”主要在掩蔽位置或固定阵地上作战,在那里其低下的机动性能不会成为致命短板。
![]()
作战使用情况:
直到战争结束,由于材料供应中断以及工厂遭受空袭破坏,德国人最多只生产了81辆“猎虎”自行火炮(不过这一数字存在争议,有些资料称实际生产了74辆,甚至只有70辆)。
尽管第一营重型反坦克自行火炮“猎虎”(第512营)于1944年夏天组建,但由于车辆交付缓慢,第512营直到1945年3月才完全装备“猎虎”并投入战斗。当时,其自行火炮在莱茵河地区能够从超过2,500米的距离击中美军坦克。因此,“猎虎”仅参加了二战末期的战斗,而且只在西线作战。
由于其强大的火力,“猎虎”通常以小规模编队使用;而由于机动性差和技术可靠性低,其作战应用非常有限。尽管具备正面几乎刀枪不入的装甲,且参战次数不多,这些自行火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遭受了重大损失。一部分“猎虎”被更灵活、机动性更强的敌军坦克从侧面击毁,另一部分则在弹药或燃料耗尽,或者机械故障后被乘员弃置。到战争结束时,仍在服役的“猎虎”不超过48辆。
![]()
(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