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教育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口,既承载着国家创新的重任,也面临质量与公平的双重考验。作为一部聚焦中国博士生教育机制的研究专著,《中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与机制调整》用大量数据和案例,剖析了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服务社会、过程稳定、淘汰分流等核心机制的现状与难题。这篇书评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沈文钦撰写,它将带你走进本书的主要观点,思考博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以及它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启示。
强化机制改革 加快推动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评《中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与机制调整》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持续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推动规模结构质量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
图|新华社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对标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哪些短板?打造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面临哪些机制约束?《意见》的出台将如何提升博士研究生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与机制调整》一书,针对新的经济、社会、科技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仍然面临的问题和瓶颈,聚焦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服务需求机制、内在稳定机制和分类淘汰机制三大“机制瓶颈”展开理论分析,提出上下联动型机制调整模型、内外部双重机制调控框架和“过程-贯通”分流淘汰思路。这些关键调控机制调整思路和框架可以为未来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参考。
01
关键机制一:博士生教育服务需求机制
《意见》指出,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改革创新、开放融合。那么,目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需求有哪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需求不到位受制于哪些机制性约束?应如何建立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需求的动态调控机制?
该书从理论框架上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需求重新进行界定,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提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需求的双重调控机制及机制调整路径。
该书对博士生教育发展面临的“上位需求”和“下位需求”这两种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博士生教育的“双重需求”值得重点关注和充分考虑。书中指出,当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双重机制约束,一方面是培养单位内部自身机制约束,另一方面是外部社会的机制约束。未来进一步提升博士生教育主动服务需求水平和能力需要继续进行内部调控机制与外部调控机制相协调互动的“上下联动型”机制调整。在调控机制调整过程中,需要树立如下重要原则:做好顶层设计,理顺上下关系;坚持扶优扶新,扶需扶特;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授权管理。
![]()
图|壹图网
该书认为,学位授权审核机制调整是盘活内外部调控机制的“核心杠杆”,不仅有助于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而且有助于盘活各利益主体发展积极性。学位授权审核机制调整应突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侧重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应注重盘活各利益主体发展积极性。
02
关键机制二:博士生教育内在稳定机制
《意见》指出,要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前瞻布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及时响应国家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加强理工农医类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加快关键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过分地依靠政府从外部进行调节和干预,缺乏一个内在的稳定机制。那么,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的内在稳定机制体现在哪里?它应该由哪些关键因素所构成?应当如何建立起我国博士生教育有序健康发展的内在稳定机制?这些问题有必要从理论层面给出合理回答,以用于指导和检验不同层面博士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活动。
![]()
图|壹图网
该书指出,制约内在稳定机制的主要因素包括博士生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博士生教育的两种消费需求。同时,博士生教育的内在稳定机制受制于办学主体内部决策和办学主体外部决策双重机制约束。该书在明晰制约博士生教育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博士生教育稳定发展的“内部决策机制”和“外部决策机制”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构建出博士生教育发展需要实现的投入与产出相平衡、直接消费需求与间接消费需求相平衡、内外部决策机制相平衡三大平衡关系。
03
关键机制三:博士生教育分流淘汰机制
《意见》指出,要改革招生管理模式,优化培养过程,强化分流退出和多向选择,探索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分流和淘汰机制一直被学界和社会各界所普遍诟病。那么,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施分流与淘汰机制的典型做法有哪些?分流培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难点?实施分流与淘汰机制的关键切入点在哪里?应如何建构起科学有效的博士生分流与淘汰机制?
该书从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视角设计出了一套新的博士生教育分流与淘汰机制。书中指出,在贯通型培养模式下实施博士生分流与淘汰新机制的总体思路是贯通培养,过程分流;弹性设计,双向选择;节点把控,重在落实。实施大口径和灵活多样的招生录取办法,实现博士生与导师(组)相互之间的动态过程选择,建立高效、灵活且多样的经费资助模式,多部门协同联动进行动态管理和实现就业派遣顺畅化是改革中的关键举措。
该书不仅可以为高校和院系有针对性的调整博士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提供持续改进的方向,从而有助于完善博士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可以为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完善博士质量评估、改进博士教育质量考核机制、优化教育经费拨款等提供政策建议,从而有助于完善博士教育外部质量监督体系。
总之,加快推动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强化关键调控机制改革,不断释放教育活力和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真正打造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教育发展道路,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博士生教育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但是,在新的经济、社会、科技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迫切需要展开系统深入研究。本书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材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深入探讨了影响和制约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关联机理和核心机制,力图揭示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影响机理和关键作用机制。本书可为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进一步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End-
作者:沈文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学术的尊严,精神的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