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30年代街头卖水行当
青岛的卖水行当大约起步在20世纪20年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当时运输业比较落后,基本靠人力地排车承担,天暖和好说,冬天,出一身汗,再喝凉水,弄不好还要出人命,卖水行当应运而生。
![]()
烧水用的是大铁锅,木头锅盖,烧柴草,拉风箱助燃。水开后,用瓢舀出盛大碗里。吃饭时,拉地排车的劳力,取出自己带的干粮,到水铺赊开水喝,通常年底结算。
![]()
后来,卖水行当光卖水赚钱不多,就兼卖火烧,烟酒,杂货之类,但赊开水喝的传统直到60年代仍存在,到饭店要开水喝,一律不要钱。后来,烧水工具改革,有了散煤灶,用上了锡壶和白铁壶,吃饭喝开水,休闲喝茶水已成为岛城市民习惯。
![]()
解放后,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卖水行当空前发展,喝白开水改喝茶了。来了客人,下一壶茉莉香茶,姿拉姿拉喝上几个钟头是常有的事。开始用的七星灶,同时放7个水壶,卖水的人家空前热闹,水开了,依次排队,一分钱一壶。这里通常也成了新闻中心,张家长李家短,王家刚生了个孩子3只眼——怎么不是,我亲眼所见,带屁眼不共3个眼吗。
![]()
崂山大院,到了接水时间,居民纷纷拿着大小水桶前来接水。(吴正中摄影)
![]()
青印五七工厂茶炉开水票(张冠英收藏提供)
再后来有了茶炉,有了鼓风机,水票花一块钱买一大张,每提一壶在小格子上盖一个小圆圈,青岛人叫“卡戳”。那时自来水都是公共龙头,卖凉水卖开水通常都在一块。水把全村或全宿舍里的人全紧密联系在一起。
![]()
20世纪70年代,大街上兴卖大碗茶,在路边摆一个桌子,有的也放上几条凳子或马扎,使用玻璃杯子或大瓷碗,倒好凉茶水,再用方玻璃片盖住杯口碗口,以示卫生。
![]()
凉茶水生津解渴解暑,卖水的是岛城夏季荫凉树下的一景。
![]()
80年代的中山公园,公园门口的小摊上售卖的崂山可乐和桔子汽水。(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自来水、煤气进入千家万户,电热水器的普及,卖水行当改朝换代,除了在工厂和大学校园里能见到烧柴油的或电茶炉外,大街随处可见的茶炉消失的无影无踪。
![]()
90年代台东一家小卖部(王挺摄影)
卖水行当开始向现代化发展,不知什么时候,卖凉开水的摊子也卖起可乐、矿泉水、易拉罐来了,有的干脆全部瓶装饮料,外加香烟、糖果、卫生纸什么的,凉水摊子搞成杂货铺了。
![]()
到现在卖大桶水成了一种产业,卖水行当不知解决了多少就业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卖水行当折射环境的时代变迁。
本文作者:宋立嘉(网名“滴定管”),2005年发表于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并添加图片发布, 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