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巴黎雷欧《新版国际商务》第二章第7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研
《新版国际商务》第二章第7节『原创』
《新版国际商务》
巴黎雷欧 著
《新版国际商务》第二章第7节
第一章 国际商务的“4C”
07 关于“4C”的实践启示
国际商务 “4C”—— 竞争、矛盾、协调、合作,并非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指导企业与国家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 “行动框架”。
2020-2025年的全球商务实践表明,“4C” 的价值不在于单独发挥作用,而在于形成“动态协同” 的合力:
企业需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机遇,在矛盾中推动协调解决,避免陷入 “过度竞争” 或 “无原则合作” 的极端。
国家则需通过政策引导,为企业搭建 “竞争有序、合作共赢” 的环境,通过多边协调化解国际商务矛盾。
从小米与徕卡的技术合作、宁德时代海外建厂的 “本土化协调”,到跨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调整,一系列案例均印证了 “4C” 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
将竞争、矛盾、协调、合作视为有机整体,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策略:在竞争中寻合作,在矛盾中推协调
对企业而言,“4C” 的实践核心是 “主动适配”: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单纯以 “击败对手” 为目标,而是通过 “技术合作”“供应链协同” 实现 “竞争升级”;
面对商务矛盾(如贸易壁垒、文化差异),不回避或对抗,而是通过 “本土化协调”“规则适配” 化解风险。这种策略既避免了 “过度竞争” 导致的资源浪费,也防止了“无原则合作” 带来的利益受损,是企业参与国际商务的 “最优路径”。
(一)竞争中寻合作:小米与徕卡的技术协同
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技术差异化” 是竞争的核心焦点,而摄像头技术作为用户感知最强的功能,成为各大厂商的 “必争之地”。
小米作为后起的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长期面临 “技术短板”:
尽管小米在性价比市场占据优势,但在摄像头成像算法、光学镜头设计等核心技术上,与苹果、三星存在差距,2020 年小米高端机型(售价 4000 元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仅为 5%,远低于苹果的 45%、三星的25%。
为突破技术瓶颈,小米没有选择 “闭门研发”(需投入巨额资金且周期长),而是主动与德国徕卡(全球顶级光学设备厂商,在相机镜头、成像算法领域拥有百年技术积累)展开合作,通过 “技术授权 + 联合研发” 的模式,实现 “竞争能力跃升”,成为 “竞争中寻合作” 的典型案例。
合作的核心是 “优势互补”,弥补竞争短板。
2021年,小米与徕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徕卡向小米开放 “Summilux 镜头技术”“成像算法专利”,派遣工程师参与小米高端机型的摄像头研发;小米向徕卡支付技术授权费(每年约 1 亿欧元),并在全球市场推广 “小米 - 徕卡联合研发” 的产品标签。
这种合作直接解决了小米的技术痛点 。2022 年推出的小米 12 Ultra 机型,搭载徕卡 Summilux 镜头与联合研发的影像算法,在 DxOMark(全球权威影像测评机构)评分中排名第一,高端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至 12%;2024 年,双方联合研发的“小米 14 Ultra” 机型,进一步引入徕卡 “双摄光学防抖技术”,全球销量突破 500 万台,成为小米首款年销量超百万台的高端机型。
从竞争视角看,小米与徕卡的合作并非 “放弃竞争”,而是 “提升竞争维度”,通过引入徕卡技术,小米从 “性价比竞争” 转向 “技术差异化竞争”,与苹果、三星形成 “错位竞争” 优势,2024 年小米高端机型全球市场份额升至 18%,跻身全球前三。
合作的长效价值是 “技术能力内化”,为长期竞争奠基。
小米与徕卡的合作并非单纯的 “技术购买”,而是通过 “联合研发” 实现 “技术吸收”:
小米组建专项研发团队,与徕卡工程师共同参与镜头设计、算法优化的全流程,2023 年小米影像实验室自主研发的 “夜枭算法”(基于徕卡技术改良)成功应用于中端机型,使中端机型的夜景成像效果提升 40%。
2024年,小米在徕卡技术基础上,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 “移动影像芯片”,打破了苹果、三星在影像芯片领域的垄断。
这种 “合作 - 吸收 - 创新” 的路径,印证了 “竞争中寻合作” 的深层价值:合作不是 “短期妥协”,而是 “提升竞争能力” 的手段,通过合作获取核心技术,再转化为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在竞争中形成 “可持续优势”。
(二)矛盾中推协调:宁德时代海外建厂的 “本土化适配”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2024 年全球市场份额达 37%),宁德时代在海外扩张过程中面临多重矛盾:
一是 “贸易壁垒矛盾”(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动力电池 “本土含量达 55% 以上才能享受补贴”),二是 “文化差异矛盾”(如欧洲工会对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 的质疑),三是 “供应链协同矛盾”(如海外工厂与本土供应商的衔接效率低)。
若采用 “对抗式” 策略(如通过诉讼挑战贸易壁垒),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引发当地市场反感。若采用 “妥协式” 策略(如完全放弃技术主导权),则会损害长期利益。
为此,宁德时代选择 “本土化协调” 策略,通过 “规则适配”“利益共享” 化解矛盾,实现海外工厂的顺利落地与运营,成为 “矛盾中推协调” 的标杆。
针对贸易壁垒矛盾,以 “本土化产能” 实现规则适配。
面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 “本土含量要求”,宁德时代没有试图规避,而是在美国肯塔基州投资 50 亿美元建设动力电池工厂,采用 “本土采购 + 本土生产” 模式:
电池正极材料从美国本土企业(如美国雅保)采购,负极材料与电解液从北美供应商(如加拿大恩派特)采购,本土采购占比达 60%,2024 年工厂投产后,生产的动力电池完全符合美国补贴要求,为特斯拉、福特等美国车企供货,年产能达 35GWh,年销售额超 50 亿美元。
在欧洲,宁德时代与德国图林根州政府达成 “税收协调”:
工厂投资 18 亿欧元,德国政府提供 2.5 亿欧元的 “绿色产业补贴”,宁德时代承诺“2030 年前实现工厂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既满足了欧洲的 “绿色政策” 要求,也降低了建厂成本,2024年德国工厂产能达 24GWh,供应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
这种 “按规则办事” 的协调策略,避免了贸易壁垒带来的市场丢失,为海外扩张奠定了政策基础。
针对文化与供应链矛盾,以 “利益共享” 实现协同。
在海外工厂运营中,宁德时代面临 “管理文化冲突”(如欧洲工会反对 “中国企业的加班制度”)与 “供应链效率低”(如海外供应商交货周期长)的问题。
对此,宁德时代采取两项协调措施:
一是 “本土化管理”,德国工厂管理层中本地员工占比达 70%,采纳工会提出的 “每周 40 小时工作制”“带薪年假 28 天” 等要求,2024 年德国工厂员工满意度达 8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二是 “供应链本地化”,在德国、美国工厂周边建立 “供应商园区”,吸引中国的正极、负极供应商(如当升科技、璞泰来)在海外设厂,将供应链交货周期从原来的 45 天缩短至 15 天,2024 年海外工厂的供应链效率较 2022 年提升 60%。
这种 “利益共享” 的协调策略,既化解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又提升了供应链韧性,使海外工厂的投产周期缩短至 18 个月(行业平均为 24 个月),快速抢占海外市场。
二、“4C” 的动态平衡:避免极端化的实践准则
“4C”的协同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 “动态平衡”。既不能过度强调某一要素,也不能忽视某一要素的作用。
实践中,“过度竞争” 与 “无原则合作” 是两种常见的极端化倾向:
前者表现为 “价格战”“技术封锁”,导致行业利润下滑、创新动力不足;后者表现为 “放弃核心利益”“被动妥协”,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国家利益受损。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需建立 “4C” 平衡机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调整策略,确保竞争、矛盾、协调、合作形成 “正向循环”。
(一)警惕过度竞争:从 “价格战” 到 “价值竞争” 的转型
过度竞争的典型表现是 “低水平价格战”,这在全球光伏、家电等行业尤为突出。
2020-2022年,全球光伏组件行业因产能过剩,引发激烈价格战:
中国某光伏企业为抢占欧洲市场,将组件价格从 0.3 美元 / 瓦降至 0.2 美元 / 瓦,毛利率从 20% 降至 5%,导致全行业利润下滑 。
2022年全球前 10 大光伏组件企业中,有 6 家出现亏损,研发投入同比下降 15%,严重影响行业技术创新。
这种 “以价换量” 的过度竞争,不仅损害企业自身利益,还可能引发 “反倾销” 等贸易摩擦(2023 年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最终导致全行业 “双输”。
避免过度竞争的核心是 “转向价值竞争”,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2023年后,中国光伏企业逐渐放弃价格战,转向 “技术差异化竞争”:
隆基绿能推出 “HPBC 高效组件”,转换效率达26.8%,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3 个百分点,尽管价格较普通组件高 10%,但因 “度电成本低”(每度电成本下降 0.02 美元),仍占据欧洲高端市场 30% 的份额。
晶科能源推出 “N 型组件”,通过 “双面发电” 技术提升发电量 15%,2024 年全球销量突破 40GW,毛利率回升至 18%。
这种 “价值竞争” 不仅提升了企业利润,还推动全行业技术升级 。
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平均转换效率较 2022 年提升 2.5 个百分点,度电成本下降 12%,减少了贸易摩擦(2024 年欧盟未对中国光伏组件发起新的反倾销调查)。
这一案例表明,企业需将竞争从 “价格维度” 转向 “技术、品牌、服务维度”,通过提升产品价值实现 “良性竞争”,而非陷入 “低水平内耗”。
(二)拒绝无原则合作:坚守核心利益的合作底线
无原则合作的典型表现是 “为获取短期利益,放弃核心技术或市场主导权”,这在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合作中较为常见。
2021年,某东南亚电子代工厂为获取苹果的代工订单,接受苹果提出的 “无技术保留” 要求:
不仅向苹果开放生产线数据,还将自主研发的 “柔性制造工艺” 无偿授权给苹果,导致自身失去技术优势 。
2023年苹果将该代工厂的订单份额从 30% 降至 10%,转而将订单交给掌握相同工艺的中国代工厂,该东南亚企业因失去核心技术与订单,最终陷入亏损。
这种 “无原则妥协” 的合作,看似获得短期利益,实则丧失长期竞争力,是企业参与国际商务的 “大忌”。
三、 “4C” 实践的核心是 “动态适配”
国际商务 “4C” 的实践启示,归根结底是 “动态适配”。
企业需根据自身竞争力、市场环境、矛盾性质的变化,灵活调整竞争与合作的比重、协调策略的重点,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盲目跟风。
国家则需通过政策引导(如反垄断、贸易救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通过多边协调(如自贸协定谈判、争端解决)为企业化解国际矛盾,搭建 “竞争有序、合作共赢” 的国际商务环境。
从小米与徕卡的技术合作、宁德时代的本土化协调,到从光伏行业的 “价格战转型”,一系列案例均表明:
“4C”的价值不在于理论上的 “完美平衡”,而在于实践中的 “动态调整”。在竞争激烈时加大合作力度,在矛盾突出时强化协调,在合作中坚守核心利益,在协调中推动规则优化。
坚守规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商务格局中,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商务向 “更高效、更包容” 的方向迈进。
《新版国际商务》(第5版):简介
本书是广东高校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推荐读物,也是工商贸易类专业考研辅导用书。全书具有国际视野,论述深入浅出,在当代国际商务理论和国际商务专业技能方面多次被评为优秀书籍,助力商贸专业人士通晓国际商务环境和规则,熟悉跨国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用于培养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咨询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跨国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商务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法律实务的国际化、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剖析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的权威著作,紧跟时代步伐,结合21世纪第三个十年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新兴趋势,对国际商务的核心概念、历史演进、关键理论、实务操作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更新,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国际商务领域的全景图。
书中对国际商务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强调了其涵盖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与价值共创的复合型体系,并从历史维度追溯了国际商务从“零和博弈”向“共生共赢”转变的演进路径。
在理论探讨部分,本书不仅深入解读了传统国际商务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还着重分析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国际生产网络理论、ESG价值理论等新兴理论,为理解当代国际商务的运行逻辑提供了全新框架。
在实务操作层面,本书详细阐述了国际商务中的资本移动、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科技与信息合作、供应链管理、支付结算与数字贸易、商务谈判、合规管理、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
书中还对国际商务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探讨了技术革命、绿色转型、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国际商务发展的影响。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既适合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适合企业决策者、国际贸易从业者等作为实践指南。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国际商务的内涵与外延,把握国际商务的发展规律,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决策与运营能力。
《新版国际商务》(第5版):目录
本书简介
第一章 国际商务的概念与历史演进
01 国际商务的核心定义
02 经济国际化新趋势
03 国际商务的历史演进
04 国际经济相互依赖的新议题
第二章 国际商务的 “4C”
05 “4C” 的基本特征
06 “4C” 的相互关系
07 关于 “4C” 的实践启示
第三章 国际商务的核心理论
08 传统国际商务理论
09 国际商务理论新发展
10 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
1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章 国际商务中的资本移动
12 资本要素国际移动的经济动机
13 资本移动的经济效应
14资本移动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 国际商务中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15 国际承包工程
16 国际劳务合作
17 实务操作与风险应对
第六章 国际商务中的科技与信息合作
18 国际科技合作
19 国际信息合作
20 现代电子商务
第七章 国际商务中的供应链与绿色贸易
21 国际供应链管理
22 国际绿色贸易与伦理
23 实务操作与风险应对
第八章 国际商务中的支付结算与数字贸易
24 国际支付与结算
25 国际数字贸易
26 实务操作与风险应对
第九章 国际商务谈判
27 国际商务谈判理解与准备
28 谈判力与技巧
29 谈判模式与文化影响
第十章 国际商务的合规管理
30 国际商务合规的概念与范围
31 合规的核心领域与实务操作
32 合规的风险与应对
第十一章 国际商务的风险管理
33 国际商务风险的概念与识别
34 核心风险类型与应对
35 风险管理体系与案例
第十二章 国际商务的法律保护
36 法律保护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37 法律适用与保护内容
38 国际投资的法律保护
第十三章 国际商务争议的解决
39 争议解决的一般方法
40 国际商事仲裁
41 国际司法诉讼
第十四章 国际商务争议的案例与启示
42 数字争议案例
43 绿色争议案例
44 投资/贸易争议案例
45 争议解决的启示
第十五章 国际商务的未来趋势
46 技术革命驱动的趋势
47 绿色转型驱动的趋势
48 地缘政治驱动的趋势
第十六章 国际商务的企业策略
49 国际商务的展望
50 企业的国际商务策略
51 国际商务的价值重构
附录1 国际商务核心数据汇编
附录2 国际商务核心机构与平台
附录3 国际商务核心法规与标准
附录4 国际商务案例库
附录5 参考书目
著者简介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