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代写黑厂年赚8000万,一个写手一天能生产30篇论文,从法学到学前教育再到计算机科学,这样的“学术成果”正从庞大的论文代写工厂流水线上源源不断产出。
“我们公司去年运作了大概18万篇论文,其中有13万篇成功发表,我们一年挣了8000万元。”
重庆一家论文中介机构的负责人向卧底记者这样炫耀,语气轻松得就像在谈论一家小型加工厂的业绩。
与此同时,2025年诺贝尔奖刚刚揭晓,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这一科学界最高荣誉。而数据显示,中国的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记者卧底调查发现,论文代写代发已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半公开化的灰色产业链。
这些机构不仅毫不避讳地招聘“论文编辑”,还公然宣扬其“业绩”。
武汉一家公司的唐主管介绍,他们采用“组稿+AI”模式,操作简单、无需深度人工介入,代写效率高,员工靠“走量”赚钱。
在记者获取的一份“2025写稿明细”中,同一写手竟然完成了从“法学”“学前教育”到“计算机应用与技术”等多个毫不相关学科的论文,专业跨度惊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公司的沈主管坦言,员工一天能写30篇论文,秘诀是熟练使用AI工具和资料库,只需将数据填入模板并简单润色即可成文。
这些论文中介机构之所以敢承诺“保证发表”,关键在于其声称的“独家发刊资源”。
新闻记者卧底的两家论文中介机构都宣称,与各类期刊杂志社建立了“独家发刊资源”,通过内部渠道为客户投递论文,在论文审查发表环节开绿灯。
一家机构负责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不通过我们背后运作,这篇论文也不会被录用,因为不是‘渠道稿’就会被杂志社拒收。”
![]()
论文代写市场如此庞大,背后是巨大的需求。
一家机构负责人透露,公司客户大多来自有评职称需求的教师和医生群体,其中“医护客源占比在50%以上”。
为挖掘这些客户,中介机构使出了浑身解数。
记者卧底的公司要求销售不定期前往各大医院,逐层逐科室敲门推广,添加医护人员私人微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机构还向员工提供多份“医学客户名录”,其中详细记载了医护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私人手机号等信息。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该机构提供的多份名录中,有数万名医护人员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
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再次揭晓,中国科学家依然无缘这一科学界最高荣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24年年底,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位于世界第一。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中,有一名华人科学家,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邹晓冬。
她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科学家需具备发现空白且重要领域的能力,需把精力用在真正从0到1的创新上,而不是被影响因子或论文数量牵着走。”
邹晓冬的点评一针见血:“我们的学者有科研,但是质量明显不足,在低水平上卷,造成了论文很多,但是高质量的0到1的论文几乎没有”。
![]()
马斯克之前接触过一个采访,讲了大概这样一句话,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的论文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99%都是没有用,都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马斯克已经精准预言了,关于论文的各种现象,其实即便不是马斯克讲这句话,我相信很多网友们对于这种现象。
心里面有一个判断食物标准的答案,大量的无用论文,就连互联网上一些媒体报道有争议的人物,或者说被点名批评遭到网友猛烈抨击的那些人,大家发现这些人的论文堂而皇之的挂到学校的网站上,可是论文造假,学术造假此类的现象被媒体报道了不止一次
“我们很多老师,不是在被评选,就是在评别人的路上。不是在申报,就是在升迁。”湖北一高校原负责人透露。
一位科研人员感叹:“现在连45岁后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研究方向了,是因为前后都有别的‘帽子’在招手。”
一面是论文代写工厂的“繁荣昌盛”,一面是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匮乏。
一位网友的评论点出了关键:“当科研人员被迫成为论文生产机器,当我们用数量和速度来衡量科学价值,真正的创新就已死亡。”
诺贝尔奖评委邹晓冬曾给出她的观察:“科学家需具备发现空白且重要领域的能力,需把精力用在真正从0到1的创新上”。
然而,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下,有多少科学家能够静下心来,去做那些真正“从0到1”的原创研究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