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首部敏感肌美白化妆品团标出炉
敏感肌护理无疑是近年中国化妆品市场最为火热的赛道之一。
据《中国敏感性皮肤整治专家共识》显示,我国平均每3个女性中就有一个是敏感肌,且随着环境污染、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这一群体还在快速上升。庞大的用户基数,催生出一个千亿级的庞大市场。
然而,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却隐藏着一个长期未被有效解决的核心“矛盾”——敏感肌人群“想白又怕伤”。美白,作为亚洲女性的“刚需”,对敏感肌消费者同样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她们对高浓度VC、377、果酸等传统高效美白成分望而却步,担心引发泛红、灼热感、刺痛等即时刺激或累积性敏感问题。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前,市场中部分美白产品的功效评价体系,主要聚焦于黑色素抑制率或肤色提亮效果等功效性指标,而缺失了对产品潜在刺激性的耐受度评估。
这种评价体系的偏颇,导致市场充斥着“高效但高刺激”的产品,消费者的核心痛点并未被真正满足。品牌方即便推出了兼具“有效美白”与“低刺激性”的优质产品,也苦于没有统一、权威的标准来客观证明其“温和”的特性,使得“敏感肌适用”的宣称鱼龙混杂,消费者难以甄别。
在此背景下,为行业“立规”已是势在必行。
近日,《美浪》获悉,由欧诗漫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起草、中国生产力学会归口的首部《敏感肌适用型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并于本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标准的出现,正试图为这一“矛盾”的市场局面,提供一个期待已久的科学解法。
02
解构首部“敏肌美白”标准
每一部新标准的诞生,都有其深刻的行业烙印。要理解《敏感肌适用型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的价值,不妨从整个行业的真实图景与迫切需求出发。
前文提及,敏肌美白巨大的市场需求,是长期运行在一套存在明显“错配”的评价体系之上的。而这套传统体系,主要表现出三点关键不足。
其一,是部分美白化妆品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耐受性评价缺失”。现有方法主要聚焦于美白成分的直接功效,如酪氨酸酶抑制实验或人体黑素测定。但这套逻辑忽视了敏感肌的特殊性,一份只论证“美白效果”却不衡量“潜在刺激”的报告,对敏感肌消费者而言无疑是残缺的。
其二,是“温和美白”双重维度尚未建立,导致功效与安全难以平衡。理想的产品应是“有效”与“低敏”的结合体,但现行方法未能建立一个“功效-安全”的协同评价模型。这造成的结果是,市场充斥着“高效但高刺激”的产品,而真正致力于在配方科学上实现二者平衡的优质产品,却缺乏一个公允的标准来证明其价值。
其三,则是测试人群筛选标准的不明确,让数据结果的普适性存疑。多数美白人体试验未严格区分受试者肤质,用健康肌肤的测试结果去指导敏感肌消费,其参考性必然有限,健康肌肤的测试结果可能掩盖敏感肌的不良反应。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功效宣称的可信度。
而这部新标准核心的创新,在于首次确立了“双准入”的判定原则。
新标准明确规定,一款产品必须同时满足“敏感肌适用性”与“美白功效”的判定标准,才能最终被认可。在适用性判定上,标准设立了严格的“一票否决”红线,要求受试者未出现1级及以上的皮肤反应,血红素指数(EI)等指标无显着变差,且无任何主观刺激感。这种“安全前置”的设计,可以说是对过往“功效为王”逻辑的一次彻底修正,体现了向消费者本位主义的回归。
此外,标准更通过一系列细致的设计,将这种回归落实到了评价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之中。
例如从测试的源头——受试者的选择上,标准就筑起了高高的“门槛”。根据意见稿内容,入选的受试者必须是“经筛选判定为敏感皮肤者”,同时还明确规定近1个月内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近2个月内使用过果酸或水杨酸、近3个月内进行过化学剥脱或激光等医美治疗的个体均不具备入选资格。这一系列规定,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干扰变量,确保了测试结果能真实反映产品在目标人群上的表现。在人数上,标准也明确要求“确保最终完成有效数据不低于30人”,以保证统计学上的意义。
当然,客观审视,这部团体标准也并非完美无瑕。其相对不足之处在于,标准在“美白功效判定”的环节,并未进一步设计更先进、更严苛的评价方法,而是更多地沿用了行业内相对普适的准入门槛。
这意味着,通过该标准评价的产品,理论上可能存在部分“温和但低效”的情况。
但这并不掩盖其作为行业首部“安全前置”评价体系的开创性意义。毕竟对于广大的敏感肌消费者而言,在追求功效的“上限”之前,首先需要的是一条清晰、可靠的安全“底线”。从这个角度看,该标准优先解决了市场最核心的痛点,其价值和意义依然值得肯定。
03
新标准下的市场变局
当《敏感肌适用型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从一纸征求意见稿走向最终落地,谁将成为这场变革中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广大在“想白又怕伤”中反复挣扎的消费者。长期以来,他们是信息不对称的最大受害者,只能在品牌的营销“轰炸”与良莠不齐的KOL推荐中艰难抉择。新标准的出现,首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清晰、可靠的“筛选器”。未来,一份符合该标准的功效评价报告,将成为产品最有含金量的“身份证”。消费者无需再深入研究复杂的成分表,也无需再用自己的皮肤做“试验田”,他们可以凭借这份报告,有效规避那些“高效但高刺激”的产品,从而大大降低试错成本。这不仅保障了他们的安全,更维护了他们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其次,受益的将是那些真正将资源投入到基础研发、致力于解决消费者真实痛点的品牌与企业。
对长期在温和美白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企业而言,新标准为其产品力提供了最权威的“背书”。让企业多年积累的优势,能够清晰地与那些仅靠营销概念驱动的品牌区隔开来。相反,对于那些习惯于用“温和”等宣称打“擦边球”的品牌,新标准无疑是一道“紧箍咒”。它抬高了进入敏感肌美白赛道的准入门槛,无法通过严谨测试的产品将被市场加速淘汰。
从长远来看,一个有标准、有秩序的市场,才能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新标准无疑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赛道的竞争焦点,从过去单一成分的浓度比拼,转向基于皮肤生理学、兼顾功效与安全的综合配方能力的竞争。当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沉下心来做研发,去啃“温和且有效”这块硬骨头时,中国敏肌美白赛道的整体竞争力又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