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垚与山水画始终保持一种距离,他甚至也有意与媒介保持距离,也因此形成独特的面貌与思考。作为艺术家在北极熊画廊的首次个展,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他近年创作的精选力作20余件。曾获第二届建信信托艺术大奖、2019年TWT国际驻留项目艺术家,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香港当代美术馆、蓝月亮画廊、Up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收藏……这份亮眼履历背后,是孙子垚依靠“第一眼”的直观景象,而非依赖层层造境的心境构建的画面。
孙子垚的绘画让我联想到舒婷的《致橡树》:那是一种相生相依的深情,不是依附,而是与笔下的山川、草木平等对话、彼此成全。2020年,他来到西藏鲁朗镇的东巴才村,与当地藏族兄弟结下情谊,一起建设农场、生活和劳作。
沿着318国道徒步清理垃圾,采集野蘑菇,也在行走与漂泊之间寻找创作的契机。那段时间,他像一位“达摩流浪者”,切实地栖居于风景之中,与人交往、与自然同呼吸,身体力行地去体验一种具身的、与世界连通的状态。
![]()
艺术家孙子垚在工作室
![]()
孙子垚《好久不见》
生宣、墨、综合颜料 200×240cm 2023
![]()
孙子垚《阿旺每天的工作》
纸本综合水墨 124×173cm 2021
这段特殊的经历,让他获得了远离都市喧嚣的生活质感:真实、真切而热烈。在辽阔无垠的自然面前,在质朴的民风之中,他与山水建立起一种不同于城市经验的深厚情感。
在此契机下,他开启了“藏地风景”系列创作。从最初的实地写生、采集素材,到回京后的筛选与锤炼,画面逐渐从单纯的自然描摹,过渡到有意味的、个人意志的介入。五年的时间转瞬而逝,他的目光始终流连于藏地的一草一木,这里仿佛成为他创作的原乡、精神的原乡。
![]()
孙子垚《午休》
纸本综合水墨 257×124cm 2021
![]()
孙子垚《过林卡》
纸本综合水墨 257×124cm 2021
此次展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所呈现的作品并非对现实风景的简单再现,而是经由情感、记忆与想象不断重构出的精神家园的图景。尽管他们已逐渐远离“藏地”的直接语境,却指向一种超越地理的文化根源感、归属感与精神原点,并最终回归为一种与风景“共处”的状态。
![]()
![]()
![]()
孙子垚个展“原乡”
2025.9.20-10.19 北极熊画廊(北京)
孙子垚所描绘的是一种更为静穆的“原乡”再现:画面不再执着于带有符号性的地貌标志,而是褪去外在的标签,以孩童般纯真的目光去感知山川草木。正是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他笔下的风景成为记忆经验与观看方式的交织与再造。而这也恰是图像的特质所在——它能一次次激活故事的讲述,让叙事在其中不断生长、层层递进。
![]()
孙子垚《山间溪水》
生宣、墨、水性综合颜料 145×180cm 2025
![]()
孙子垚《后山》
生宣、墨、综合颜料 145×180cm 2025
![]()
孙子垚《山野》
生宣、墨、综合颜料 145×180cm 2025
于是,孙子垚在与原乡的关系中既是景中人,沉浸于山水之间;又是旁观者,以距离感来重构画面。亦近亦远、若即若离,恰如他与水墨传统的关系——暧昧、拉扯,却又相互依存。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山水画长期以来的“寄情”传统暗暗相通:山水不仅是外部世界的再现,更是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镜像。
因此,孙子垚的风景画承载着一种双重维度:既是对自然的凝视与再现,也是对自我的探寻与投射。画面在现实与心境之间游走,折射出他在当代语境中对“风景”这一母题的重新定位与深情回应。
![]()
![]()
![]()
孙子垚个展“原乡”
2025.9.20-10.19 北极熊画廊(北京)
他的绘画风格的形成,既是当下多重文化语境牵引的结果,同时也深深根植于西式学院教育体系之中。始终以水墨为核心媒介,但并未拘泥于传统的皴擦点染,而是有意吸收西方绘画的笔触结构与叙事节奏,由此生成一种带有当代绘画意味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水墨山水的“断裂”之态。孙子垚绘画风格的形成,既是当下多重文化语境牵引的结果,同时也深深根植于西式学院教育体系之中。
![]()
孙子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宣、墨、水性综合颜料 124×170cm 2024
![]()
孙子垚《玛卡农场》
生宣、墨、水性综合颜料 124×170cm 2024
![]()
孙子垚《不羁之旅》
生宣、墨、水性综合颜料 124×170cm 2024
可以说,这正是对水墨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生存与延展可能性的探索。民国时期,一批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艺术家们首次走出国门,林风眠、常书鸿、赵无极、朱德群等人,尝试以油画的方式承载东方的意境,为后来的艺术转型奠定基础。之后随着西方教育体系的建立,传统中国画所蕴含的学堂气息逐渐丧失,百年已逝,东西方的界限早已泾渭不清,媒介与技法跳脱出形式主义的桎梏,变得更为自由。
![]()
![]()
![]()
孙子垚个展“原乡”
2025.9.20-10.19 北极熊画廊(北京)
虽为水墨创作,但孙子垚并非单纯移植西方的形式,也不是机械地继承传统笔墨,而是借助水墨这一东方媒介,去承载、转译西方绘画的视觉经验。并在当代水墨的谱系中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既不延续传统山水花鸟的保守路径;也不同于抽象实验的先锋路线。
他在“融合”与“断裂”的缝隙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水墨图式。首先,这种“融合”体现在材料的运用上。他通过对水墨、水粉等水性媒介进行调配,延续了传统重彩设色的质感。同时迷恋于水墨的不确定性,甚至将那些无法覆盖的痕迹留在画面中,使其与整体构图形成牵制与平衡。
![]()
孙子垚《裸心堡》
生宣、墨、综合颜料 35×35cm 2025
![]()
孙子垚《窗前的树》
生宣、墨、综合颜料 35×35cm 2025
与其说他在掌控材料,不如说他与材料共处,在偶然与必然、缺陷与技巧之间建立动态的关系。其次,这种“断裂”不仅体现在技法层面,更在于他对山水画观看方式的转换——保持一种距离感——画面呈现的往往是“第一眼”的直观景象,而非依赖层层造境的心境营构。
这种简洁而平面的图像语言,既包含了扁平化的平视拉伸,也融入了类似电影镜头般的放大与截取,使他的创作脱离了“三远”格局,回到了21世纪当下真实的观看经验与感知方式。
![]()
孙子垚《远景》
生宣、墨、综合颜料 47×35cm 2024
![]()
孙子垚《涟漪》
生宣、墨、综合颜料 35×35cm 2025
![]()
孙子垚《林间路》
生宣、墨、综合颜料 35×35cm 2025
我想,孙子垚的创作首先属于一个纯然的个人领域。没有假象的营造,也没有理想化的投射;他的风景如同舒婷笔下的橡树,爱的单纯而平等,不依赖图解式的阐释,不制造幻觉,也无需慷慨激昂的文字去包装。这份真挚与质朴,恰是他作品的当代性所在。
本次展览“原乡”正是由此展开:这不仅呈现孙子垚的绘画实践,更呈现一种始终“在路上”的姿态——在行走中捕捉自然的呼吸,在岁月里沉淀属于自身的绘画语言。于是,“原乡”不再是一个地理的归处,而是一种精神的栖息,一种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持久方式。
![]()
文字|Edith H
图片|北极熊画廊、孙子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