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扳倒巨贪、得罪高拱,他是大明王朝的吕芳原型,却死的很惨

分享至

万历初年,曾凭忠直获明穆宗倚信、敢跟权宦硬碰硬的前内官监太监李芳,在“南京净军”的屈辱身份中,悄无声息地离世。

史料中没有记载他的确切卒年,只留下“充南京净军,久之乃死”。

而据明代史料《万历野获篇》披露,充任净军者“十无一存”,多半死于劳役跟迫害,李芳的结局早已注定。

作为《大明王朝1566》中贤宦吕芳的历史原型,生前曾扳倒工部尚书级别的贪腐官员,屡次犯颜直谏帝王的过失,却沦为了宦官跟内阁博弈的牺牲品。

可怜、可悲!

那么,李芳是谁?他是如何犯颜直谏的呢?他又为何会落到“南京净军”的地步呢?



嘉靖遗臣

李芳的早年经历已湮没于史料,但从《明史》记载可知,他最迟在嘉靖朝就已入宫,凭借谨慎行事跟过人才干,逐步跻身内官监圈层。

内官监在明代宦官体系中地位显赫,掌管宫室营造、物料采办等关键事务,直接关联国家财政支出。

李芳在此任职,见到了不少“黑幕”。

当时,嘉靖二十余年不上朝,朝政被严嵩父子把持,宦官跟外戚相互勾结,贪腐之风蔓延至宫廷内外。

工部尚书徐杲就是典型代表。

他本是普通匠役,凭借主持宫殿营造的机会,通过虚报工程量、克扣工料等手段侵吞公款“以万计”,他下属冒领太仆少卿、苑马卿等职衔者多达百人。

如此明目张胆的贪腐行为,在嘉靖朝无人敢置喙,却被李芳默默记在心中。

他深知,这些被侵吞的钱财,最终都转嫁为百姓的赋税负担,而宫廷营造的奢靡之风,早已让国库不堪重负。

1567年,明穆宗朱载坖即位。作为在藩邸隐忍多年的帝王,明穆宗初登大宝时,曾一度表现出革新弊政的意愿。

李芳抓住时机,在他登基后不久,就呈上密疏,详尽揭发徐杲的贪腐罪状,附带列出他下属冒领官职的完整名单。

明穆宗览奏后震怒,当即下令将已被罢官的徐杲逮捕入狱,最终判处流放戍边,他的下属冒领的官职全部撤销,涉案人员一一追责。

此举不仅为朝廷追回巨额损失,更震慑了官场贪腐风气,李芳也因此“以能持正见信任”,成为明穆宗身边为数不多能说真话的近臣。

然而,初战告捷的李芳并未止步。

他上奏请求革除上林苑监额外增设的皂隶岗位,削减光禄寺每年额外加征的米盐用量及工部物料采办额度,每一项建议都直指宫廷开支的痛点。

尽管,李芳的行为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经费,却也让他彻底站到了宦官的对立面。

明代宦官体系内部盘根错节,宫廷采办、物料管理等环节早已形成利益共同体,李芳的改革无疑斩断了众多宦官的财路。

司礼监太监滕祥就曾在私下抱怨道:“此阉欲断我辈生路”。

于是,一场针对李芳的政治围剿在暗中酝酿。而李芳此时尚未意识到,他的忠直不仅得罪了同类,也让敏感的明穆宗浑身不适。



犯颜直谏

是事实上,隆庆朝的宦官势力以司礼监为核心,滕祥、孟冲、陈洪三人凭借善于揣摩帝意、迎合享乐需求,成为明穆宗身边最受宠信的“红人”。

三人深谙明穆宗喜好,常年以“奇技淫巧”取悦帝王。

他们打造巨型鳌山灯供他观赏,组织通宵宴饮让他沉溺酒色,甚至诱导明穆宗微服出游,全然不顾帝王威仪跟朝政荒废。

面对宫廷奢靡之风日盛,李芳多次当众劝谏明穆宗:“陛下初登大宝,当以勤政为先,奈何沉溺逸乐?鳌山一灯,费抵十户之产;长夜之饮,损及万乘之体。”

李芳直言不讳的劝谏,跟滕祥等人的阿谀奉承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渐渐耗尽了明穆宗对他的耐心。

明穆宗本就并非锐意进取之君,登基初期的革新热情消退后,愈发贪恋安逸,对李芳的逆耳忠言渐生厌烦。

而滕祥、孟冲等人捕捉到帝王态度的变化后,开始联手构陷李芳。

他们利用掌管司礼监“批红”之权的就力,在传递奏章时故意曲解李芳的意见,还时常在明穆宗宴饮正酣时进谗言,称李芳“在外非议陛下,谓陛下沉迷酒色,不及先帝”。

1568年,明穆宗在滕祥等人的挑唆下,以“妄议朝政”为由,下令将李芳“勒芳闲住”,剥夺他所有职权,强迫他退休赋闲。

此后,滕祥等人更是变本加厉地迎合明穆宗。

为了满足他的私欲,擅自加征物料采办额度,耗费国库“巨万”;将已被革除恩荫的前司礼监太监黄锦的待遇恢复,全然无视制度规定;孟冲甚至收受藩王贿赂,帮助他违规承袭爵位,将朝廷法度视同虚设。

更荒唐的是,在明穆宗前往太庙祭祀时,滕祥、孟冲、陈洪三人竟佩戴本该属于文官的进贤冠,身着祭服随侍左右,他接受爵赏、辞谢恩典的礼仪规格跟六部尚书等同。

如此严重僭越的行为,彰显了权宦的嚣张气焰,而满朝文武竟无人敢公开指责。

毕竟,此前太常少卿周审怡因弹劾滕祥被外调,给事中石星、御史詹仰庇等六人因直言进谏被廷杖削籍,朝堂之上已形成“万马齐喑”的恐怖氛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