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的历史教育体系,本来就绕不开中国的影响。从公元前214年秦军南下征服百越地区,建立郡县开始,越南这片土地就跟中原王朝扯上了关系。那时候秦朝统一六国后,转头就把岭南纳入版图,设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强制当地人缴税劳役,修路筑墙。
秦亡了,前203年赵佗自立南越国,在岭南建都,融合汉越习俗,扩展地盘。结果前111年汉武帝派军灭了南越,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直接管辖。这段郡县时期长达几百年,汉朝官吏南下,带去汉字、儒家思想,设立学校教四书五经。
学生们在课本里学这些,不是光记年份,还得懂怎么从抵抗中塑造民族身份。比如公元40年,征侧姐妹起义,反抗汉官苏定高压统治,集结部落攻克郡城,建立独立政权,但公元43年马援带兵平定,重新确立汉朝控制。
![]()
再往后,唐朝接手,公元602年隋军平定本地政权,唐代继续设郡,输出儒家文化,建学校推广汉字教育。公元939年吴权打败南汉,在白藤江设桩阻敌舰,自立大越国,这算越南独立起点,但课本还是强调之前千年郡县史。
宋朝时候,公元1075年李常杰北上抗击,设伏焚烧宋村寨。蒙古三次入侵,1258年、1285年、1287年,越军在河道设伏,用火船烧敌舰,蒙古骑兵陷泥沼。明朝1407年入侵,灭胡朝,设交趾省,直接派官治理,焚烧本地书籍,强制征收税款。
1418年黎利率军起义,用象群践踏明军,1427年明军败退。清朝1788年乾隆派军介入安南内乱,炮轰攻城,但西山军设防反击,清军退兵后承认越南独立。这些事件在越南教材里反复出现,不是单纯讲交流,而是突出入侵和抵抗,民族英雄多是抗击北方势力的角色。
学生们吐槽的点,就在这里。课本把这些写成入侵、殖民、压迫,从千年郡县到反抗汉人,强调民族复兴。像征侧姐妹起义,几乎是每个学生的必背象征,政治课上还拿来当例子。
这套教学逻辑,不是简单还原事实,更像在建构对抗意识,让学生敬畏传统同时不忘旧账。结果呢,学生学着学着,就觉得越了解中国越有抵触情绪。
可现实中,越南社会到处是中国文化痕迹,课本一边教抗中,一边还得学论语、背唐诗,搞得学生有点分裂。河内文庙建于1070年,供孔子,19世纪前办科举,考生焚香应试。现在学生毕业还去拍照祈福,学校墙上贴大学中庸的金句。
![]()
文化这块,影响深着呢。越南语虽改用拉丁字母,但汉语词汇超六成,日常聊天离不开。春节习俗、婚礼、家庙,跟中国南方农村差不多,贴春联、拜祖先,礼仪还挺完整。古诗大会拿登鹳雀楼、静夜思当题,学者研究靠明清汉文史料。
2015年发现的古碑文,用汉字主体加越南字注音。建筑上,宫殿庙宇用榫卯结构、飞檐翘角,游客一看就想起中国老家祠堂。教育废科举后,礼仪还保留,学生对老师行拱手礼,鞠躬角度讲究。中越交流最近升温,越南舞者去广西学艺,编舞融合民歌古典步法,说跳的是越南舞,心里却有中国影子。
不过,这吐槽背后,也反映越南对历史的复杂态度。一方面,教育强调摆脱中国影响,塑造独立认同;另一方面,文化根基深嵌,割不掉。越南学者推去中国化,但社会现实处处像中国。两国共享意识形态,经济合作紧,越南出口榴莲到中国,贸易额大。
1979年边境冲突后,双方1991年关系正常化,现在合作多于冲突。学生吐槽课本中国内容多,但这也提醒他们,历史不是黑白分明。越南从抵抗中崛起,却吸收了不少中国元素,形成独特融合。
![]()
越南历史教育不光教过去,还影响现在对华看法。课本突出抵抗,学生长大后对领土争端敏感,像南海问题。但现实中,越南平衡外交,贸易中国同时拉拢美日。
学生牢骚归牢骚,文化传承还在继续。像韩国也曾抹儒家遗产,现在中国崛起,又面临身份困惑。越南类似,教育体系建于抵抗叙事,但文化纽带强。
总的来说,这事接地气,就跟邻居关系似的,纠缠久了,既有怨气又有依赖。越南学生从开学第一天背中国王朝,占课本八成,吐槽正常。但这也让历史教育更有深度,不是光记自家事儿,还得懂周边影象。
长远看,这种教学帮越南人建构认同,同时提醒文化根源。网上那些帖子,半开玩笑半认真,反映年轻一代对历史的反思。或许未来教材会调整,但中国影子短期内抹不掉。毕竟,两千年交织,不是说忘就忘的。学生们边学边吐槽,生活还得继续,这才是真实越南历史课的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