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网民在上海地铁车厢帮人理发”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
上海轨交警方迅速行动,4名涉案人员被送进了派出所。
![]()
据目击者:当时车厢挤得跟芝麻酱似的,那小伙子突然开始来回跑,一边跑一边喊‘快拍!快拍!旁边姑娘吓得把豆奶洒了一地。
这拨人,不是摄制组,而是制造流量的网红,这一次瞅准了封闭的车厢,设定的场景是地铁里理发。
一句话总结:他们不是在拍视频,是在拍“流量”。
这则视频一流出,立即遭遇质疑:
“剪刀怎么带进去的?”
“喷雾怎么过的机?”
“四个人扛设备安检眼瞎?”
这次轨交公安回应倒也干脆:四人携带的是“手机+稳定器”,法律层面属“日常电子设备”,安检无权限扣留。
但公众的怨气并非空穴来风。据上海申通地铁2023年运营成本报告:全年安检仅劳务支出4.9亿元。
花钱买了安心,却挡不住“人为剧情杀”,这锅安检背得确实有点突然。
但是,对于地铁安检合理性的争议,一点也不突然。
据贾哥了解,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支持派:2019年,上海地铁安检查获违禁品45万件,其中管制刀具1.2万把,汽油酒精6吨。“没有安检,这些全在车厢里,你怕不怕?”
反对派:早晚高峰排队20分钟,包里有水必喝一口,电脑必拿出来,社畜“上班如上坟”。“安检口堵到怀疑人生,真恐怖分子会排队?”
中间派:建议“差异化安检”,机场模式照搬地铁确实笨重,但一刀切的“全放开”更吓人。能不能学东京:高峰小包抽检、大件必检、刷脸快速通行?
官方回应:技术升级钱谁出?人脸识别隐私谁批?一句“加钱”卡死所有浪漫。
“人为剧情”防不住,漏洞在哪儿?
技术层面:手机太小,稳定器合法,AI识别对“日常物品”零门槛;
法律层面:行政处罚震慑有限,首次多罚款了事儿,再犯才拘留,犯罪成本低于涨粉收益;
心理层面:乘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人劝阻,变相纵容。
总结:地铁防得住刀枪棍棒,防不住“流量疯魔”。
傍晚的上海,2号线列车依旧飞驰。车窗倒映出每个打工人的脸:困意、疲惫、对未来的小期盼。
城市很大,容得下梦想,也容得下玩笑;但容不下把公共秩序当垫脚石的“玩笑”。
下一站,未必是终点,有可能是拘留所。
“法律”这趟车,从不晚点。
我是贾话连篇,一个笑着骂人,哭着讲道理的中年男人,如你喜欢这种风格,请关注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