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儿子手里那张70分的语文试卷,我叹了口气,带着他敲开了邻居王老师的门。 王老师是位刚退休的语文特级教师,我本想请教些快速提分的诀窍,没想到她的一个问题,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你说,孩子真的'见过'他课本里的世界吗?”
她拿起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随手翻到《草原》那一课:“老舍笔下'一碧千里'的草原,在孩子心里是什么样子?是文字堆砌,还是可以触摸的真实景象?”
接着又翻到《好的故事》,“你看这段,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和,野花,鸡,狗……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处打浆,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这些对孩子来说,是考点,还是可以感受的美?孩子们现在学语文,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世界,知道那里有风景,却始终触摸不到真实的温度。”
这番话,让我愣住了。
![]()
回想儿子平时学语文的样子:机械地抄写生词,死记硬背古诗释义,没完没了地刷题。
他能把《七律·长征》默写得一字不差,却说不清五岭和乌蒙山在哪里;他能背过《草原》里的重点段落,却不明白为什么草原既让人惊叹,又让人舒服?
“语文不该是这样的。”王老师轻轻摇头,“当文字脱离了生活,学习就变成了无源之水。”
那天回家后,我仔细翻看儿子的语文书,忽然明白了问题所在。
这些优美的课文,对他来说只是需要背诵的考点,而不是可以感知的世界。
《草原》是陌生的风景,《故宫博物院》是遥远的图片,《好的故事》是需要分析的段落——这一切都隔着什么,让他触不到文字背后的生命力。
慢慢地,我理解了王老师话中的深意:不是孩子不爱语文,而是我们让语文变成了一门远离生活的“功课”,而不是认识世界的窗口。
没有亲身体验做基础,再美的文字也难在孩子心里扎根。
就在我一筹莫展89时,王老师推荐了《跟着课本去旅行》这套书。
她说,这本书是她给自家小孙子一直用的,可以说是帮很多孩子打通了语文学习的“任督二脉”。
![]()
翻开书,我立刻被其中的巧思吸引。这套书完全同步语文教材,却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课文“活”了起来:
![]()
学《草原》,书中不仅配有内蒙古草原的实景照片,还能通过扫码360度欣赏草原风光,聆听风吹草动的声音;
读《故宫博物院》,书中设计了清晰的游览路线,把课文中抽象的方位描述变得直观易懂。
![]()
更难得的是,书中补充了大量课文背后的故事。
比如《好的故事》,不仅详细介绍了鲁迅的背景,还解释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帮助孩子理解鲁迅笔下百草园的盎然生机,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书桌上的“早”字又是怎么出现的?
这套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向导,在文字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使用一段时间后,儿子的变化让我欣慰。不仅语文成绩稳定上了90分,更重要的是,他对语文的态度完全变了。
现在他会主动查资料,到周末就拉着我们去寻找课本里提到的地方,在旅途中会情不自禁地背诵相关的诗文。
上周在郊外,望着连绵的田野,他忽然说:“妈妈,我现在明白《草原》里说的'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是什么感觉了。”
![]()
语文学习的真谛,不是把孩子困在题海里,而是带他们走进那个鲜活的文字世界,去感受,去体验,去热爱。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真正爱上语文,感受文字的魅力,我真诚地推荐这套《跟着课本去旅行》。它不只是一套书,更是一位用心的引路人。
让孩子在家就能“行走”万里路,亲身感受草原的辽阔、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当课本不再遥远,当文字触手可及,语文学习的种子自然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