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阿丽塔:战斗天使》上映时,很多人都对那个场景印象深刻:医生拿着能量束唤醒只剩一颗大脑的少女,把她装进机械躯体,原本沉寂的生命瞬间重获新生。
![]()
《阿丽塔:战斗天使》
当时我们都觉得这只是科幻片的脑洞,可短短几年过去,这个“唤醒”的桥段,已经在全球顶尖实验室里以另一种形式成真了。
只不过实验室里的“阿丽塔”没那么酷炫,它只是个不起眼的爬行机器人,核心部件也不是完整的大脑,而是几个神经细胞和肌肉组织。
但恰恰是这个微小的造物,撕开了机器人发展的新口子——我们终于开始用活的生物组织,给机器装上“灵魂”了。
机器人的“大脑”换成了活细胞
咱们先搞懂一个关键概念:啥是“湿件”?
过去我们说机器人,无非是“硬件+软件”的组合——金属架子搭成的身子是硬件,程序员写的代码是软件,指令一步一步都是死的。
但现在科学家玩出了新花样,加了个“湿件”——说白了就是活的生物组织,比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因为这些玩意儿全是水,带着生命活性,所以叫“湿件”。
![]()
2025年发表在《科学・机器人》上的这项研究,就是“湿件”机器人的标杆。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西北大学的团队,先用3D打印机造了个小支架,材料是PEGDA水凝胶,软乎乎的跟生物组织很亲和。
这个支架设计得很巧妙,两条腿不对称,这种“结构智能”能把肌肉的微小收缩变成实实在在的爬行,就像人的骨骼决定了我们能走能跳一样。
真正的关键在支架上面的“核心部件”:研究人员在上面培育了两种活组织——经过光遗传学改造的神经元和骨骼肌。
神经元是“生物控制器”,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肌肉是“生物执行器”,相当于“手脚”。
最绝的是,这两者之间真的长出了“神经肌肉接头”,就像架了条生物电话线,电信号能直接传递,“大脑”说动,“手脚”就真能动起来。
控制这套系统的是个微型LED灯,用无线供电,一照特定波长的蓝光,神经元就被唤醒,接着指挥肌肉收缩,机器人就爬起来了。
这跟传统机器人完全是两码事:以前是“传感器接收信号→芯片计算→电机转动”,每一步都得写进代码;现在是“光信号刺激→神经元处理→肌肉收缩”,决策权全交给了活的生物组织本身。
![]()
说白了,我们不再是给机器写“行动指南”,而是直接给它装了个“生物大脑”,这是机器人控制逻辑的根本性颠覆。
那些代码写不出来的生命特质
要是只说“机器人能爬”,这事儿其实不新鲜——工业机器人早就能跳舞了。
但这个生物混合机器人的厉害之处,不在于“能动”,而在于“怎么动”,那些充满生命感的“小脾气”,是再精密的代码都写不出来的。
最明显的就是“记忆”。你给它照一会儿蓝光,它开始爬,等光关掉,它不会立马停下,还能自己爬20分钟。
这不是机器故障,是神经元记住了刚才的指令,科学家管这叫“短时程可塑性”,跟我们人类记事儿的原理有点像。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任性”。一般机器都是指令越强动作越猛,可你要是加快蓝光的闪烁频率,以为能让它爬得更快,结果它反而慢下来了。
这就像我们加班加久了,越使劲效率越低,是生命系统特有的“非线性响应”。神经元和肌肉之间在发生复杂的互动,最后产生了这种看似“不听话”的行为。
![]()
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涌现行为”,意思是零件凑在一起,反而冒出了单个零件没有的复杂特性。
就像一堆水分子聚成海浪,既能平静如镜也能掀起巨浪,这些神经细胞和肌肉组织凑在一起,也生出了类似“疲惫”“记忆”的特质。
更难得的是它的“韧性”。不用人伺候,在培养皿里自己就能活两周多,还一直保持功能。
要知道传统机器人别说没人管,就算插着电,零件坏了也没法自己修复,对比之下,生物组织的自我维持能力简直是降维打击。
这就是“碳基”对“硅基”的天然优势:传统机器人是精密的钟表,走得准但死板,没电就歇菜,坏了就得修;
而生物混合机器人自带“生命buff”,省电、柔韧,还能自己适应环境,这些都不是编程序编出来的,是生命物质天生就有的本事。
![]()
资本涌入,这条新赛道要变天了
可能有人觉得,这玩意儿顶多是实验室里的“玩具”,离我们还远。但你要是看看政策和资本的动静,就知道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一条全新的产业赛道已经在悄悄成型了。
政策层面最先给出信号的是上海。2025年上海市科委专门搞了个“先锋者计划”,就盯着生物混合机器人这个领域给钱,第一批4个项目直接立项,总共资助400万元。
别看钱不算多,重点在态度:官方已经把这个方向当成了未来科技的突破口。同年3月的浦江创新论坛,更是直接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当成主题,专门讨论这玩意儿的应用前景。
政策一吹风,资本立马跟上。2025年上半年的行业报告显示,这个领域的风险投资直接冲到了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暴涨210%。
这些钱没乱投,大多砸进了神经接口设备、活体材料这些核心环节,都是能决定技术走向的关键领域。
![]()
这套路其实不陌生,跟当年仿生学的发展一模一样。
以前研究鸟类飞行,不只是造出了飞机,还催生出万亿美元的航空产业;
分析蝙蝠的回声定位,不光发明了雷达,还成了自动驾驶感知技术的基础。
现在生物混合机器人走得更远,不只是模仿外形,而是直接把生命进化了亿万年的“智慧”装进机器里。
目前最靠谱的应用方向是医疗。传统手术机器人再精密,也是“外来者”,在人体内难免有排异反应。
但生物混合机器人不一样,它的“零件”是生物组织,能跟人体和平相处。
比如搭载干细胞的微型机器人,说不定能直接穿透血脑屏障,给帕金森病患者做靶向治疗——这事儿传统机械根本干不了,因为它过不了生物学的坎儿。
环境监测也是个好路子。以前用无人机监测敏感生态区,机器一飞过去,鸟都吓跑了,数据根本不准。
但生物混合机器人能像片落叶似的融进环境,干完活还能自然降解,真正做到“来过却没打扰”。
伦理拷问,这到底是工具还是新生命?
技术跑得越快,越得回头看看脚下的坑。当这个小机器人展现出“记忆”“疲惫”这些特质时,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冒了出来:它到底是个工具,还是某种新形态的生命?
![]()
这跟基因编辑的争议还不一样。基因编辑是改造已有的生命,而生物混合机器人是把生命和非生命拼在一起,造一个全新的东西。
东京大学之前做过一个肌肉机械手,能“比心”能握东西,但你没法用代码精确控制它的每一个动作——因为它的“肌肉”是活的,累了就会抖,饿了(缺营养)就动不了。这不是故障,是生理反应。
更关键的是它的“不可预测性”。传统机器人再复杂,行为都是可追溯的,出问题能找到代码里的bug。
但生物混合机器人的神经元会变,肌肉会老化,今天能爬20分钟,明天可能就爬10分钟,这种“动态变化”让它变得像个真正的生命体,而不是机器。
回望科技史就知道,每一次颠覆性技术出现,都会经历从狂热到理性的过程。从原子能到人工智能,都是先突破再规范。
生物混合机器人现在就站在这个节点上:既不能因为怕风险就停下脚步,毕竟它能解决太多传统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
但也不能放任不管,万一未来真的出现有自主意识的“半机械生命”,我们连定义它的准备都没有。
不是造更狠的机器,是和生命学会合作
现在的生物混合爬行机器人,跟电影里的阿丽塔比起来还差得远——它没有意识,没有情感,甚至连爬直线都费劲。
![]()
但它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强”,而在于“走了哪条路”。
以前我们造机器,总想用代码和金属超越生命,觉得“人定胜天”;现在我们终于开始学会合作,把生命进化了40亿年的智慧当成“盟友”。
那些神经元的自组织能力、肌肉的能量效率、生命系统的自我修复,这些都是人类花再多钱也造不出来的“黑科技”。
从实验室里唤醒那个小小的爬行机器人开始,我们其实在做一件更伟大的事:重新定义机器和生命的边界。
未来的机器人可能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和我们“对话”的伙伴;产业格局可能不再是“硅基技术”一统天下,而是“碳基+硅基”的融合时代。
这条赛道才刚刚起步,前面有技术的险滩,有伦理的迷雾,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按下了“改写未来”的启动键。
就像当年第一次把卫星送上天的时候,没人知道会有互联网;今天我们唤醒这个小小的爬行机器人,也没人知道它会开启一个怎样的新时代。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定是个更懂生命、更有温度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