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金秋十月,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迎来的不光是层林尽染的好光景,更有漫山遍野的果树飘香。清晨的庙宫村,晨雾朦胧、清香浮动,果园里满是忙碌的身影,果农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庙宫村因清代皇家秋狝围猎时建造宫庙合一的建筑“东庙宫”而得名,村庄三面环水,气候宜人,素有“塞外小江南”的美称,它所在的四道沟乡是围场林果产业的重要产区之一。
“以前123小苹果大多以1.5元/斤的价格批发销售,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村党支部书记冷常欢回忆道,果农很辛苦、收益却不高。2021年,冷常欢面对全村果树老龄化严重、腐烂病频发、产量连年下滑的困境,他深刻意识到,再不转型将没有出路。当年,村“两委”带着果农主动“走出去”,前往山东学习先进经验,联系省市专家指导,并引进了“纺锤形修剪法”新技术,将过去一棵树动辄“两百剪”的繁琐流程,精简到“十剪”左右完成。然而,在技术引进之初,不少果农内心存有疑虑,因为这项技术一般用在富士等大苹果树种上,对于村里所种植的小苹果效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没底。
2023年,冷常欢和村集体带头先行先试,合作社对百余棵老树进行试验,当年即见到成效——果树长势转好,果子更加匀称,腐烂病也明显减少,村民心中的疑虑彻底打消了。值得一提的是,推动这场转型全面加速的,还有扶持政策的助力。
2024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启动了老果园改造项目,对砍伐老树、栽植新苗的给予800元/亩的补贴。庙宫村与周边的四道沟村、二道沟村等积极申报、快速落实。政策落地后,果农的心更安稳了。如今,庙宫村村级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50户,整合果园面积近1300亩,陆续引进了李子、鸡心果、龙丰等新品种,一片片老果园焕发了新生机。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果园里,更是延伸到了鲜果的市场端。
今年9月,“自驾天堂 木兰围场”生态产品推介会在省会石家庄举办,同期恰逢盒马鲜生石家庄首店开业,围场123小苹果作为首批生态产品成功入驻。950g精装123小苹果售价9.9元,单价相当于过去的3.5倍,消费者竞相购买来自塞罕坝的新鲜味道。
从“路边摊”到“精品柜”,背后是品质的提升和品牌的赋能。新技术让果形更匀称、色泽更亮泽、糖度更稳定;统一经营管护、统一标准采摘,让庙宫村的小苹果拿到了进入高端渠道的“通行证”。
如今,站在庙宫村的果园里,冷常欢不止盯着眼前的收成,他今年试种的软枣猕猴桃已经成活,他盘算的是明年挂果后的新景象,一旦成功,这将是庙宫村林果产业的又一次全新突破。
123小苹果的增值之路,不只是价格的提升,更是一个北方乡村从“靠果吃饭”到“依果振兴”的生动诠释。从思想破冰到技术革新,从政策扶持到市场突围,庙宫村用一颗颗红润的小果子,甜了千家万户的舌尖,也鼓了当地百姓的钱袋。
作为围场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林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金果子”、乡村振兴的“希望林”,这片肩负生态使命的土地,正在将每一个扎实的脚印,汇成一条温暖的征途,在绿水青山间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栾天、张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