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关税缓冲期的期限逐渐逼近,特朗普政府为了能在谈判桌上拿到更多的筹码,正打算铤而走险,再次威胁要对中国征收百分之百的关税,国际局势已然恶化,各国不得不做好应对的准备。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一旦关系彻底破裂,对全球经济来说不亚于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对于这一点中国非常清楚,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对美国保持相对克制的态度,希望能够在谈判桌上和特朗普政府在经贸合作领域达成一致意见。
![]()
美方关税威胁引爆局势
2025 年 10 月中旬,中美贸易关税缓冲期进入最后倒计时,本就紧张的双边关系因美方的激进表态再度恶化。
美东时间 10 月 10 日,特朗普政府正式释放信号,计划在 11 月 1 日缓冲期结束后,对价值超 2000 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 100% 关税,覆盖消费电子、机械装备、纺织品等多个品类。这一威胁较此前的关税措施力度翻倍,也打破了 9 月马德里经贸会谈达成的 “暂停升级对抗” 共识。
![]()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强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0 月 11 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更新报告指出,若美方加征关税落地,全球 GDP 增速将被拉低 0.8 个百分点,其中中美两国经济增速分别可能下降 0.6% 和 0.4%。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紧急呼吁双方回到谈判桌前,强调 “两个最大经济体的贸易对抗,将让全球供应链陷入不可逆的断裂风险”。
![]()
中方始终保持克制态度。商务部在 10 月 10 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分歧,自 2024 年以来已与美方进行 12 轮经贸磋商,提出的 “分领域逐步取消不合理关税” 方案得到多数国家支持。
但发言人同时明确表示,中方不会在威胁和压力下进行谈判,若美方执意升级对抗,中方将采取 “对等且精准” 的反制措施。
![]()
覆盖十领域的 “精准组合拳”
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中方从 10 月 9 日起接连出台十项反制措施,形成覆盖贸易、科技、能源、物流等多领域的立体反制网络,每一项都精准指向美国经济的敏感节点。
10 月 9 日,商务部发布第 63 号公告,对美国大豆、玉米等 8 类农产品提高进口关税,税率较此前上浮 25%-30% 不等。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在措施出台后 3 天内暴跌 60%,伊利、蒙牛等国内乳业巨头已紧急与巴西、阿根廷签订替代采购协议。
![]()
与此同时,针对美国汽车及其零部件的关税调整同步落地,特斯拉 Model 3 在中国市场的终端售价因此上涨约 8 万元,其 9 月刚刚回升的市场份额出现环比下滑。
科技领域的管控进一步升级。继稀土技术管制后,中方于 10 月 10 日宣布对半导体制造用光刻胶、高纯度硅料等 4 类关键材料实施出口许可管理,要求相关产品出口前必须提交 “最终用途证明”,严禁用于军事或敏感领域。
这一措施直接影响美国英特尔、高通等企业的芯片生产,西部证券测算显示,美国半导体行业将因此面临约 20% 的原材料缺口,部分生产线可能被迫减产。
![]()
能源与物流领域的反制同样颇具冲击力。10 月 11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暂停审批新的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项目,已签订的长期协议按 “最小供应量” 执行。
数据显示,美国液化天然气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 18%,这一措施将导致美国能源企业每年减少约 30 亿美元收入。
物流方面,除已确定的船舶港口费外,中方还宣布对美国货运航空公司实施 “航班时刻动态调整”,进一步增加其运营成本与不确定性。
![]()
此外,中方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农产品检疫等领域的 6 项配套措施陆续落地,形成了 “上游资源 - 中游制造 - 下游市场” 全链条的反制格局。
美国商会 10 月 12 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已有 42% 的在华美企表示考虑调整投资计划,18% 的企业开始寻找中国市场的替代方案。
![]()
从强硬到 “最坏打算” 的转向
中方的系列反制迅速引发美国国内的连锁反应。10 月 10 日美股开盘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单日暴跌 2.3%,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 3.1%,其中波音、卡特彼勒等对华出口依赖度高的企业股价跌幅均超 5%。
美国农场主群体反应尤为激烈,艾奥瓦州农场局主席齐默尔曼公开表示,“新的关税将让我们彻底失去中国市场,这是灭顶之灾”,数十个农业州的议员已联名向特朗普施压,要求放弃关税威胁。
![]()
面对混乱局面,特朗普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10 月 10 日面对记者询问时,他一改此前的强硬姿态,含糊表示已将此事委托给财政部长和商务部长处理,自己 “正在关注局势发展”。这一表态被解读为美方应对乏力的信号,也印证了中方对 “美方施压手段有限” 的预判。
五角大楼 10 月 12 日向国会提交的《供应链安全评估报告》显示,美军武器系统中 3/4 的关键部件依赖中国相关材料供应,若中方持续收紧管控,部分武器装备的生产周期将延长 6-12 个月。
报告建议紧急启动 “国防生产法案”,投入 50 亿美元扶持本土稀土加工产业,但承认短期内无法改变依赖现状。
![]()
经济层面的应对同样聚焦 “持久战” 准备。财政部正在评估对受影响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与贷款担保,计划设立 100 亿美元的 “贸易冲击救助基金”。
商务部长则率团赴东南亚、拉美等地,试图推动供应链 “去中国化”,但越南、墨西哥等国的工厂因技术工人短缺、产业链不完善,短期内难以承接美国企业的转移需求。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显示,即便投入千亿资金,美国建立替代供应链也至少需要 5-8 年时间。
![]()
结语
中美双方的系列动作,让越来越多的观察家认为,两国已进入贸易持久战阶段。
美国人工智能军工企业安杜里尔工业公司创始人勒基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直言,这场博弈绝非短期冲突,而是 “制度与战略耐力的长期较量”,美国必须做好持续应对的准备。
中方的战略定力源于长期布局,美方的困境则体现在战略连贯性不足。
![]()
随着 11 月 1 日关税加征期限日益临近,中美双方仍在进行密集的幕后沟通,但短期内达成突破性共识的可能性较低。
中方的十项反制措施已清晰传递出 “底线思维”,而美方的 “最坏打算” 则暴露了其战略焦虑。
这场持久战的走向,不仅取决于双方的政策选择,更取决于各自的战略耐力与制度韧性,其影响早已超越经贸领域,深刻重塑着全球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