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麻衣相法》《柳庄相法》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翻开古代相书,从《麻衣相法》到《柳庄相法》,无不提及五官相法。
民间流传着一句口诀:"眉清贵、目秀富、鼻正旺、口方福。"
眉毛清秀的人能得贵气,眼睛秀美的人能聚财富。
鼻子端正的人运势兴旺,嘴巴方正的人福气满满。
若按这个说法,五官俱佳之人岂不是贵富旺福样样俱全?
可古籍中还记载着另一句话:五官之中,有一处最为关键。
这一处若好,其他四处稍有瑕疵也无妨;这一处若坏,纵然其他四处再好,也难成大器。
这最关键的一处,究竟是什么?
![]()
要解开这个千古之谜,还得从北宋年间一位相师与禅宗大德的一场对话说起。那场对话,不仅道破了五官相法的真谛,更揭示了相术背后更深层的智慧。
北宋仁宗年间,京城汴梁有位相师,名叫陈抟。此人是陈抟老祖的后人,自幼学习相术,尤其精通五官相法。
陈抟在东京城开了间相馆,门口挂着"相面知命,五官定数"的招牌。他常对来访的客人说:"面相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五官,就抓住了命运的根本。"
他将祖传的口诀挂在相馆的墙上:"眉为保寿官,眉清则贵气自来;目为监察官,目秀则财富不愁;鼻为审辨官,鼻正则运势兴旺;口为出纳官,口方则福禄绵长。"
这套说法在汴梁城传得很开。有个叫赵明的书生,长得眉清目秀,陈抟看后说:"您这眉毛清秀有神,必是贵人之相;眼睛明亮有采,财运也不会差。"赵明果然发奋读书,几年后中了进士。又有个姓李的商人,鼻梁高挺端正,陈抟说:"鼻为财帛宫,您这鼻相极佳,放手去做,必成大事。"李商人果然生意兴隆,成了富户。
如此种种,让陈抟在汴梁城名声大噪。
这年秋天,城中来了位游方僧人,法号道济,人称济公。这位济公和尚衣衫褴褛,手持破扇,看似疯癫,但眼神异常清明。
一日,济公路过陈抟的相馆,看到门口排着长队,便也挤了进去。
此时陈抟正在为一位年轻人看相。那年轻人生得五官端正,眉清目秀,鼻直口方,可谓五官俱佳。
陈抟看后大喜:"难得!您这五官,眉清主贵,目秀主富,鼻正主旺,口方主福。四者俱全,日后必是大富大贵之人。"
那年轻人名叫王安石,正是后来的宋代名臣。他听了陈抟的话,微微一笑:"多谢先生美言。不过,在下有个疑问。"
"请讲。"
"先生说我五官俱佳,可世上五官俱佳的人,未必都能大富大贵。而有些五官平平的人,却能成就一番事业。这又是为何?"
这个问题让陈抟一愣。正要回答,忽听一旁传来一声长笑。
"哈哈哈!这位小哥问得好!"济公大笑着走上前来,"老相师,您看了这么多年相,可知道五官之中,哪一处最为关键?"
陈抟打量着这个疯癫和尚,眉头微皱:"大师此话何意?"
济公指着墙上的口诀问道:"眉清贵、目秀富、鼻正旺、口方福,这话说得没错。可若让您从这四处中选一处,您觉得哪一处最重要?"
![]()
陈抟想了想:"眉为保寿官,主一个人的气度和格局,自然是最重要的。"
"不对。"济公摇头,"眉毛再清秀,若没有一双慧眼,又如何能辨别是非、把握机遇?"
陈抟反驳:"可眼睛再好,若鼻子歪斜,面相不正,又怎能有好运势?"
济公又笑:"那照您这么说,是鼻子最重要?可若嘴巴不好,说话得罪人,再好的运势也会败光。"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竟争论起来。王安石在一旁听着,也觉得有趣。
济公忽然话锋一转:"要我说,你们都错了。五官之中最关键的,既不是眉,也不是鼻,更不是口。是目——眼睛,才是五官之中最关键的所在。"
陈抟不服:"眼睛虽重要,可您刚才不是说,眉毛、鼻子、嘴巴也都重要吗?"
"重要是重要,但眼睛是根本。"济公转向王安石,"小哥,您来评评理。一个人若眉毛再清秀,眼神却浑浊呆滞,这人能贵吗?"
王安石摇头:"恐怕难。"
"一个人若鼻子再端正,眼神却闪烁不定,这人能旺吗?一个人若嘴巴再方正,眼神却阴鸷狠毒,这人能有福吗?"
"也难。"
济公笑道:"这就对了。眉毛、鼻子、嘴巴,都是形;唯有眼睛,才能看出神。相术讲'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心性如何,最直接的体现就在眼睛里。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是这个道理。"
陈抟听了若有所思。济公继续说:"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眼神必然清澈温和;一个心怀鬼胎的人,眼神必然闪烁游移;一个志向远大的人,眼神必然坚定有力;一个胸无大志的人,眼神必然涣散无神。"
"眉毛可以修,鼻子可以整,嘴巴可以化妆,但眼神是装不出来的。一个人的智慧、格局、心性、修为,全都藏在眼睛里。"
王安石听得连连点头:"大师高见!在下今日方知,看相不能只看形,更要看神。"
陈抟也有些动容,但还是问道:"大师说得有理。可若照这么说,相术岂不是就看眼睛就够了?其他四官还看什么?"
济公哈哈大笑:"老相师,您这又偏了。我说眼睛最关键,不是说其他四官不重要,而是说看相要有主次。"
他一根根数道:"眉毛清秀,说明此人气度不凡,但若眼神呆滞,这气度就是空的;鼻子端正,说明此人财运可期,但若眼神贪婪,这财运早晚要败光;嘴巴方正,说明此人有福气,但若眼神刻薄,这福气也享受不长。"
"反过来说,一个人眼神清明、坚定、慈祥,即便眉毛稍淡、鼻子稍扁、嘴巴稍小,也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贵人、富人、旺人、福人。"
陈抟沉默了。他做相师这么多年,确实见过不少五官端正却一事无成的人,也见过相貌平平却大有作为的人。
王安石问道:"大师,您说眼睛最关键,那眼睛要怎么看才准?"
"好问题!看眼睛,要看三样:一看神,二看光,三看态。"
"何谓看神?就是看眼睛里有没有精气神。眼神明亮有神的人,必有智慧;眼神呆滞无神的人,必然愚钝。"
"何谓看光?就是看眼睛里有没有慈悲之光。眼神温和慈悲的人,心地必善;眼神阴狠毒辣的人,心地必恶。"
"何谓看态?就是看眼神是否坚定。眼神坚定的人,意志必强;眼神游移的人,心性必弱。"
济公说完,看着陈抟:"老相师,您看了这么多年相,见过多少人?那些五官端正但一事无成的人,是不是眉毛虽清,但眼神不正?鼻子虽直,但眼神不定?嘴巴虽方,但眼神不善?"
陈抟回想过去的案例,发现济公说得没错。那些五官端正却没有成就的人,往往眼神有问题——有的浑浊,有的闪烁,有的呆滞,有的阴冷。
"大师教诲,陈某受教了。"陈抟诚恳地拱手行礼。
济公摆摆手:"教诲不敢当。贫僧也不懂什么相术,只是略知一些佛理罢了。"
王安石好奇问道:"大师,这看眼神和佛理有什么关系?"
"关系大了。"济公说,"佛法讲'三学'——戒、定、慧。一个修行好的人,必然眼神清净,这是'戒'的体现;眼神坚定,这是'定'的体现;眼神明亮,这是'慧'的体现。"
"佛陀在世时,有位弟子名叫舍利弗,以智慧第一著称。听说他还没遇到佛陀之前,就有外道看到他的眼神,知道此人必成大器。后来舍利弗皈依佛门,果然证得阿罗汉果位。"
济公讲完这些,又说:"所以啊,看相不如观心,观心不如修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地清净,眼神自然清明;心地污浊,眼神必然浑浊。"
王安石听得入神,又问:"大师,若一个人想让自己眼神变好,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好!想让眼神变好,不能从眼睛入手,要从心入手。"
![]()
济公看着两人:"儒家讲'正心诚意',道家讲'清净无为',佛家讲'明心见性'。
说的都是修心。心正了,眼神自然正;心清了,眼神自然清;心明了,眼神自然明。"
"具体该怎么做呢?这就要说到一句古代相书里记载的口诀了。
这句口诀,才是相术的真正秘诀,也是五官相法的终极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