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道德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正月初五,民间俗称"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焚香祭拜,迎接财神爷降临。
可这看似寻常的习俗,背后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为何偏偏是初五这天迎财神?
为何不是初一、初八这些看似更吉利的日子?
更让人好奇的是,这天烧香竟有三个特殊讲究,若是不慎违背,恐怕一年财运都要受损。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一位名叫赵公明的修道之人说起。
这位赵公明,在道教典籍中被尊为"玄坛真君",掌管天下财富分配。
传说他本是终南山上的苦修之士,历经数百年寒暑不辍,终于得道成仙。
后受天庭敕封,专司财富之事,世人尊称为"财神爷"。可为什么要在正月初五这天迎他下界?这其中又藏着怎样的天机?
关于初五迎财神的由来,得从上古时期说起。
相传在很久以前,天地初开之时,财富在人间的分配并无定数,全凭各人机缘。有的人生来富贵,衣食无忧;有的人终生劳苦,却始终贫困潦倒。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引得天下怨声载道。民间百姓不解,为何自己勤恳劳作却难以温饱,而有些不劳而获之徒反倒家财万贯?
这番景象被玉皇大帝看在眼里。他思索良久,决定派遣一位正直公允的仙家下界,专门掌管财富的分配,让勤劳之人得到应有的回报。可派谁去呢?这可是个难题。财富这东西最能考验人心,稍有不慎,就可能徇私舞弊,反倒乱了天道。
就在玉帝犹豫不决之际,终南山上传来一道金光。那道金光之中,一位道骨仙风的真人踏云而来,正是修行多年的赵公明。他在山中苦修五百载,不求名利,不慕荣华,只为参透大道真谛。这份心性,正合玉帝心意。
玉帝召见赵公明,开门见山道:"人间财富分配混乱,需要一位公正之人前去主持。你在山中苦修多年,可愿下山走这一遭?"
赵公明听罢,沉思片刻,答道:"贫道在山中修行,本是为了清净无为。可若人间财富无序,百姓受苦,贫道也难以心安。只是,这财富之事牵涉甚广,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玉帝捋须而笑:"正因你有此一问,朕才敢将此事交予你。世间财富,本是各人福报所致。你只需按照天道规则,让勤者得财,懒者受穷,善者积福,恶者破财,如此便可。"
赵公明接受了这个任务,但他提出一个条件:"若要公正分配财富,就不能有丝毫私心。贫道请求,每年只在特定时日下凡巡视,其余时间仍在天庭或山中修行,以免日久生出偏私之心。"
玉帝大悦,当即同意。经过推算,定在每年正月初五这天,作为财神下界的日子。为何是初五?原来正月初一至初四,分别有其他神明下界巡视人间善恶,到了初五,正好是财神爷出巡的日子。这一天,他会巡视人间,根据每家每户过去一年的行为,重新分配新年的财运。
自此之后,每到正月初五,赵公明便会准时下界。他身穿黑袍,骑着黑虎,手持金鞭,威风凛凛。但他并非盲目施财,而是有着严格的标准。
有一年正月初五,赵公明照例下界巡视。他来到一个村落,看到两户人家,一户门庭冷落,另一户张灯结彩。
门庭冷落那户人家的主人叫李诚,是个老实本分的农夫。他早早起床,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到田地里干活去了。家中只有妻子带着孩子,默默在灶前准备着简单的饭食。房间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而那户张灯结彩的人家,主人姓王,家境殷实。大清早就摆开香案,供品堆得像小山一样,檀香燃了一炷又一炷,嘴里念念有词,求财神爷保佑自己来年发大财。可赵公明细细一看,这王家主人虽然表面恭敬,心里却在盘算着如何克扣长工工钱,如何在粮食交易中短斤少两。
赵公明摇了摇头,转身来到李诚家。此时李诚的妻子正在给孩子讲故事,教导他要诚实善良,勤劳本分。虽然家徒四壁,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赵公明看在眼里,心中有了计较。他变作一个路过的老者,敲开了李诚家的门。
"这位大娘,能给口水喝吗?老汉赶了一早上的路,实在渴得很。"
李诚的妻子虽然家境贫寒,但待人热情。她连忙请老者进屋,倒了一碗温水,又拿出家中仅有的几个窝窝头:"您别嫌弃,我们家也就这些了。今天是正月初五,本该热闹些,可家中实在拮据。"
赵公明接过窝窝头,心中暗暗点头。他吃完后,起身告辞,临走前说了句:"善良的人,终会得到善报。"
说完,便消失在晨雾之中。
当天夜里,李诚在田间干活时,意外挖到了一坛银子。原来是前朝某个官员藏匿的私财,因战乱而遗失。这些银子足够李家过上富足的生活。而那位王家主人,当天晚上被衙门查出短斤少两、克扣工钱之事,不仅罚了款,还失了信誉,生意一落千丈。
从此,村里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初五迎财神,不是比谁家供品多,香烛旺,而是看谁家一年来积累的德行深。
可话说回来,初五这天烧香祭拜,确实有讲究。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这三个讲究,据说是赵公明亲口传下来的规矩,违背了就等于对财神爷不敬,自然也就得不到庇佑。
第一个讲究,是关于烧香的时间。
有一年,赵公明在巡视人间时,发现有些人家为了抢在别人前面迎财神,半夜三更就开始烧香放炮。这种行为看似虔诚,实则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赵公明见了,心中不悦。
他化作一个普通百姓,来到一户提前烧香的人家门前,问道:"这位兄台,为何三更半夜就烧香?你可知财神爷何时下界?"
那人得意地说:"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早早烧香,财神爷自然会先照顾我家。"
赵公明摇头道:"财神爷巡视人间,是在辰时(早上七点到九点)开始。你这三更半夜烧的香,财神爷还在天庭,如何能闻到?这就好比客人还没到,你就把饭菜摆上桌,等客人来时,菜早凉了,反倒显得不诚心。"
那人听了,恍然大悟。从那以后,他便在辰时才开始烧香,果然家中财运渐旺。
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才知道,初五烧香要在辰时进行,这样才能真正迎接到财神爷。太早了,财神爷还未下界;太晚了,财神爷已经巡视过了,自然也就错过了。
第二个讲究,是关于供品的选择...
说到供品的选择,这里面的门道可不简单。民间有句俗语:"供对了,财神笑;供错了,财神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相传有一年,一个富商听说初五要迎财神,便大摆筵席,山珍海味摆了满满一桌,还特意宰了只活鸡,说是要给财神爷上"新鲜货"。结果当年他不仅没发财,反而接连亏本,几乎倾家荡产。
后来他托人打听,才知道自己犯了大忌。可到底是什么忌讳呢?
为什么那些贫苦人家简单的供品反而能得到财神爷的青睐?
这第二个讲究里,竟然藏着赵公明对众生的一片悲悯之心...
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第三个讲究才是最核心的,它关系到一个人是否真正懂得财富的本质。
这个讲究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许多人烧了一辈子香,却从未领悟其中真意,这才是他们终生难以致富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