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利用阿尔玛射电望远镜对著名的苜蓿草类星体进行了观测。
![]()
天文学家在超亮红外星系(ULIRGs)名录中又增添了一个重要新成员——这类宇宙能量体的亮度超过太阳万亿倍,每年能以高达一千个太阳质量的速度形成恒星,其惊人的造星速率令人叹为观止。以极高能量输出著称的这些星系,对于理解恒星和星系随时间演化的过程具有关键意义。
这项最新发现是在观测类星体H1413+117(即著名的苜蓿草类星体)时意外获得的。该类星体最早于1984年被发现,距离地球约110亿光年,这个著名类星体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超亮红外星系,直至今日才被揭晓。
巨大红外星系被类星体光芒遮蔽
由Natsuki H. Hayatsu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阿尔玛射电望远镜研究著名的苜蓿草类星体时,意外获得了突破性发现。观测数据显示在这个明亮类星体正后方隐藏着一个超亮红外星系,传统光学望远镜始终未能探测到它的存在。
研究人员将这一天体描述为"光学黑暗"星系,它成功躲过了早期巡天探测。该星系距离苜蓿草类星体约6角秒,红移值约为3.39,这将其定位于早期宇宙深处。这个星系质量巨大,分子质量估计在400亿至2300亿太阳质量之间,中心黑洞质量约为1亿太阳质量。
天文学家测定这个新发现的超亮红外星系释放出巨大能量——X射线波段每秒释放约400×10⁴²尔格,红外波段亮度约为太阳的2.8万亿倍。然而尽管辐射如此强烈,由于被厚密的气体和尘埃层笼罩,这个天体系统在光学波段仍不可见。
进一步分析显示该星系的分子气体尚未达到稳定状态,表明其正处于早期富气体合并过程中。
新发现超亮红外星系或揭示星系演化早期阶段
研究人员指出,新发现的超亮红外星系可能代表了巨大星系演化的早期阶段。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热尘埃遮蔽星系的前身——这个演化阶段可能最终会形成活动星系核,并随着时间推移演化成邻近宇宙中常见的椭圆星系。
研究团队强调,要全面理解该星系的当前状态和未来演化,必须对其分子气体进行额外的高分辨率观测。通过分析这些气体的运动状态、密度和成分,天文学家希望揭示这个系统是否确实处于重大合并的早期阶段,或正在向星系发展的更成熟阶段过渡。
团队总结指出,要确定这个光学黑暗星系的发展阶段——不论是强大的星暴星系、类星体还是热尘埃遮蔽星系——都需要深入了解其气体状况,特别是驱动恒星形成的致密分子气体,这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