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正不须簪艾叶 心清何必浴兰汤
——遂宁市历史名人杨最端午诗解读
喻善平
天语传宣礼宴张,五云深处庆端阳。
香蒲玉泛莹无比,角黍金堆味更长。
身正不须簪艾叶,心清何必浴兰汤。
感时图报输忠悃,一任星星两鬓霜。
这首七律是遂宁市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明代直臣杨最写的《五月午日赐宴》,诗题点明端午节皇帝在宫中设宴款待臣子,杨最有幸参与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
射洪市主城区花果山上杨最雕像(喻善平 供图)
首联:“天语传宣礼宴张,五云深处庆端阳。”“天语”:皇帝的命令、旨意,强调宴会的规格和恩典来自皇帝。“传宣”:传达宣布。“礼宴张”:隆重的礼仪宴会已布置妥当,“张”字点出宴会的盛大场面。“五云深处”:“五云”指五色祥云,常用来象征帝王居所(皇宫)的祥瑞之气。“深处”点明地点在皇宫内苑。首联描绘皇帝下旨举办盛大端午宫廷宴会的场景,渲染出皇恩浩荡、宫廷祥和的节日氛围,为全诗定下“皇恩”与“庆典”的基调。
颔联:“香蒲玉泛莹无比,角黍金堆味更长。”“香蒲玉泛”:“香蒲”指菖蒲,端午节有饮菖蒲酒辟邪的习俗。“玉泛”形容美酒(菖蒲酒)色泽如玉、晶莹剔透。“莹无比”进一步强调其纯净光亮。“角黍金堆”:“角黍”即粽子,“金堆”形容粽子堆叠如山,色泽金黄(可能指包裹的箬叶颜色或馅料色泽,也可能比喻其珍贵如金)。“味更长”:既指粽子的美味悠长,也暗含皇恩的深厚绵长。颔联具体描绘宴席上的精美食品——晶莹剔透的菖蒲酒和堆积如山的金粽。用“玉”“金”“莹无比”等词极写宫廷御宴的奢华与珍贵,展现皇家气派和节日丰盛,这是对“皇恩”的具体物质化呈现。
颈联:“身正不须簪艾叶,心清何必浴兰汤。”“身正”:自身行为端正,品德正直。“簪艾叶”:端午节有在发髻或帽子上簪戴艾草(或艾叶)以辟邪祛病的习俗。“心清”:内心清正廉洁,没有杂念污垢。“浴兰汤”:古代端午节有以兰草煮汤沐浴的习俗,旨在祛除不祥、净化身心。“不须”“何必”是一种强调内在品质胜过外在形式的表达。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体现了诗人的廉洁意识和道德操守。诗人认为,只要自身行为端正、品德正直,就无需借助外在的艾草来辟邪;只要内心保持清正廉洁,就无需用兰汤沐浴来净化。这两句诗点明了廉洁自律的核心在于“身正”与“心清”的内在修养,真正的“辟邪”(抵御歪风邪气、贪腐诱惑)和“净化”(保持思想纯洁、品行高洁)来自自身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廉洁操守,而非外在的形式或仪式。这是对官员内在品德修养的极高要求,也是对形式主义之虚伪作派的讽刺。
尾联:“感时图报输忠悃,一任星星两鬓霜。”“感时”:感念当下(皇帝的恩典)。“图报”:谋划报答。“输忠悃(kǔn)”:献上自己的忠诚和赤诚之心。“悃”指至诚。“一任”:任凭,甘愿。“星星两鬓霜”:用“星霜”形容两鬓已斑白如霜(指年老)。尾联抒发的是,面对皇帝的恩赐和节日的盛况,诗人感念皇恩浩荡,心中所想的是如何竭尽忠诚来报答。即使岁月流逝,双鬓染霜,也心甘情愿,矢志不渝。这既是对皇恩的感激,更是对自己忠诚报国、鞠躬尽瘁志向的坚定表达。这种忠诚,是建立在“身正”“心清”的道德基础之上的,是廉洁奉公的最终目的——为国尽忠。
杨最的这首诗,在描绘宫廷端午盛宴、感念皇恩的同时,最闪耀的思想光芒在于颈联表达的深刻廉洁意识。诗人明确提出,为官者抵御腐败、保持清白的根本,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即“身正”和“心清”才是最强大的“护身符”和“净化剂”。
毋庸讳言,在明代乃至任何时代的官场,《五月午日赐宴》都具有警醒和倡导作用,它提醒官员们在享受节日欢庆、沐浴皇(国)恩之时,应坚守内心的正道与清明。廉洁不是负担,而是立身之本、报国之基。
《五月午日赐宴》的作者杨最(1472-1540),明代四川射洪人,字殿之,号果斋。因“平叛有功”“政绩卓著”“颇有贤名”成为能臣、贤臣,更因清正有忠节,与杨爵、杨继盛并称“明朝三直臣”。据《明史》记载,嘉靖十九年(1540),杨最上疏犯颜直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隆庆二年(1568),明穆宗朱载垕继位,抚恤直谏诸臣,追赠杨最为“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谥忠节”,并举行隆重国祭。穆宗皇帝下诏赞曰:“惟尔秉刚贞之气,怀忠尽之心……耿耿忠魂,昂昂大节,先帝已嘉其直,特霈遗恩。”(见《杨忠节公文集》)时有士大夫题联,将“谏君匡国”的“三杨”与“祸国殃民”的“三严”对比,可谓褒贬鲜明:“杨最、杨爵、杨继盛,三阳开泰;严嵩、严鹄、严士蕃,一言丧邦。”吏部对杨最的考核评价更是烛照青史:“一介不取,古之廉吏”。
![]()
2018年,射洪市在金华山读书台嵌入打造陈子昂诗廉文化基地。作为子昂之后的壮哉来者,杨最的清正廉洁事例展陈其中,其廉洁自律、尽忠为国的耿耿风范,其“身正不须簪艾叶,心清何必浴兰汤”的宦途自觉,得到家乡人民与各方游客的传颂。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喻善平(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射洪市分会、射洪市诗词楹联学会、陈子昂文学社顾问,射洪市陈子昂诗廉文化研究学术顾问。在《中国纪检监察报》《诗刊》《中国民族教育》《中国青年报》《星星》《四川日报》《语文报》《名作欣赏》《语文月刊》《语文》《现代语文》《政府法制》《课堂内外》《四川文艺报》等报刊及中国社会科学网、四川省情网、方志四川等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发表文章60余篇。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奖、射洪县人民政府高考贡献奖、“重续涪江之恋”征文一等奖、“子昂故里,诗意遂宁”全国诗歌创作大赛优秀奖、射洪市首届社科论文一等奖等奖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