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89岁的张卫国,是家里说一不二的“硬骨头”。
他终于被病魔彻底击垮,在监护仪单调的蜂鸣声中,生命垂危。
临近死亡,他却只有一个执念:见见那几个与他决裂了四十年的弟妹。
儿子张建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爸,您别折腾了!”他满是疲惫地劝阻,“二叔他们恨了您一辈子,现在叫他们来,是等着看您笑话,还是当面跟您算总账?”
预想中的固执没有出现。老人竟猛地抓住儿子的手,干枯的手指爆发出惊人的力气。
他那双从未示弱过的眼睛里,涌出浑浊的泪水,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嘶吼,拼尽全力吐出了一句含糊不清的话。
究竟是怎样一句话,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让一个濒死的老人,对自己的一生做出彻底的否定?
![]()
01
消毒水的味道,是张建最近一个多月来最熟悉的气味。它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着他的嗅觉,也攥着他的神经。
特护病房里很安静,只有心电监护仪规律的“嘀嘀”声,和床上那个老人微弱又费力的呼吸声。那个老人是他的父亲,张卫国,今年八十九岁。
张建看着父亲,心里总会冒出一个不那么孝顺的比喻:一截快要燃尽的枯木。父亲的身体整个都陷在雪白的病床里,皮肤是那种脱了水的土黄色,上面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像干涸河床上龟裂的土地。曾经那双瞪谁谁发怵的眼睛,此刻总是半睁半闭,浑浊的眼珠子不知道聚焦在什么地方,透着一股子茫然。
“建呐,你爸今天怎么样?”妻子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刚从单位赶过来的风尘仆仆。
“老样子。”张建头也没回,伸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医生说,各项指标都在往下掉,让咱们有心理准备。”
“唉。”妻子叹了口气,把保温桶放在床头柜上,“我炖了点鱼汤,没什么油,你看爸能不能喝两口。”她一边说,一边去扶张卫国。
张卫国被扶起来,靠在枕头上,整个人软塌塌的,没有一点力气。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儿媳,嘴巴动了动,没发出声音。
“爸,喝点汤。”张建拿起勺子,舀了一勺吹了吹,递到父亲嘴边。
汤匙碰到了干裂的嘴唇,张卫国却猛地一扭头,汤洒了半勺在枕头上。
“嘿,你这老头子!”张建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这一个多月的疲惫、焦虑和无力感,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我好心好意喂你,你躲什么躲?不想活了是不是?”
“你吼什么!”妻子瞪了他一眼,拿过毛巾擦拭着枕头和父亲的嘴角,“爸病着呢,你跟他较什么劲。”她转过头,用哄孩子的语气对张卫国说:“爸,建他就是太累了,您别往心里去。这汤有营养,多少喝点,啊?”
张卫国不看她,也不看儿子,只是扭头望着窗外。窗外是灰蒙蒙的天,几根光秃秃的树杈在风中摇晃。他的眼神空洞,仿佛穿透了玻璃,看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张建看着父亲倔强的后脑勺,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就是这样,在家里说一不二。
他是国营大厂的车间主任,把厂里那套威严和规矩也带回了家。他让张建往东,张建不敢往西;他让张建吃饭不许出声,张建连夹菜都小心翼翼。他就是家里的天,是绝对的权威,一个不容置疑的暴君。
可现在,这个暴君老了,衰弱了,连喝一口汤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就像一座曾经高大巍峨的山,被岁月风化成了一捧谁都能踩上一脚的沙土。张建心底里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怜悯,但随即又被现实的烦恼冲得一干二净。护工的费用,医院的账单,单位里堆积的工作,还有自己这把年纪的身体,哪一样不比这虚无缥缈的怜悯来得真切?
夜深了,妻子回家去休息,留下张建守夜。病房里只剩下仪器单调的声响。张建趴在床边,迷迷糊糊地打着盹。
突然,一只冰冷干瘦的手抓住了他的胳膊。
张建一个激灵,猛地抬起头。
只见张卫国不知什么时候醒了,正死死地盯着他。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此刻竟闪烁着一种异常明亮的光,亮得吓人。
“爸,你醒了?要喝水吗?”张建被他看得有些发毛。
张卫国摇了摇头,抓着他胳膊的手又用了几分力,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他张开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像个破旧的风箱。过了好半天,他才用尽全身的力气,从嗓子眼里挤出几个断断续续的字:
“……我……我错了……”
张建愣住了。他这辈子,从没听父亲说过这三个字。这个永远正确、永远强硬的男人,怎么会说自己错了?
“爸,你说什么胡话呢?”张建以为他烧糊涂了,想把胳膊抽出来。
可张卫国抓得更紧了,他盯着儿子,眼睛里流露出的情绪复杂得让张建心惊。有悔恨,有痛苦,还有一丝……恳求?
“……我……少管……闲事……”张卫国又艰难地吐出几个字,每一个字都像从牙缝里磨出来的。
“少管闲事?”张建更糊涂了,这都哪儿跟哪儿啊。他拍了拍父亲的手背,敷衍道:“行行行,知道了,您老人家什么都别管,好好养病就行。快睡吧,啊。”
他以为这只是病人的胡言乱语,是人在意识不清时的谵妄。他没把这几个字放在心上,只想着赶紧让父亲安静下来。
张卫国似乎也耗尽了力气,手一松,头歪向一边,又沉沉地睡了过去。
病房里恢复了寂静。但“少管闲事”这四个字,却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张建的心湖,漾开了一圈看不见的涟漪。他隐隐觉得,父亲想说的,恐怕没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几天,张卫国的精神时好时坏。清醒的时候,他不再像之前那样茫然地发呆,而是变得异常执拗。他谁都不理,就是翻来覆去地念叨着几个名字。
“卫军……卫丽……叫他们来……我要见他们……”
卫军是他的二弟,卫丽是他的小妹。
张建听得心烦意乱。他坐在床边削苹果,闻言头也不抬地说:“爸,您就安生点吧。二叔和小姑,都多少年没联系了?人家现在过得好好的,你把人叫来干嘛?平白无故给人添堵。”
“叫他们来!”张卫国的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劲头。这是他当了一辈子车间主任养成的命令式口气,哪怕现在声如游丝,那股子威严还在。
张建停下削苹果的刀,抬起头,正对上父亲的目光。那目光不再浑浊,而是像两口枯井,深不见底,里面盛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东西——是近乎哀求的期盼。
这个发现让张建心里一震。在他的记忆里,父亲的眼睛永远是锐利的,是审视的,是带着压迫感的。他什么时候用这种眼神看过别人?
“爸……”张建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去。”张卫国只说了一个字,然后就闭上了眼睛,一副“你不答应我就不睁眼”的架势。
张建拿着削了一半的苹果,呆呆地坐着。他看着父亲那张布满皱纹和斑点的脸,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这个男人是真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人在最后的时候,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他突然很想知道。
“行,我试试。”张建叹了口气,像是对自己说,也像是对父亲说,“我试试看吧。”
02
“试试看”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像大海捞针。
张建活到快六十岁,对父亲这边的亲戚,印象已经模糊得像一张褪色的旧照片。他只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是很热闹,大姑、二叔、小姑时不时就会上门。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些熟悉的面孔就渐渐消失了。逢年过节,家里总是冷冷清清,只有他们一家三口。
他问过母亲,母亲总是叹着气说:“你爸那脾气,谁受得了。”
如今母亲已经走了快十年,能问的人,只剩下那些同样被父亲脾气伤到的人。
张建的通讯录里,根本没有二叔和小姑的电话。他思来想去,决定先从关系相对缓和的大姑张卫红那边下手。他没有大姑的电话,但有表姐的微信。
电话拨了过去,响了很久才被接起。
“喂,谁啊?”表姐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姐,是我,张建。”
“哦,建弟啊。”表姐那边顿了一下,语气有些疏远,“有事吗?”
“姐,是这样,我爸……病了,挺重的,在医院里。”张建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平静,“他……他想见见大姑他们。”
电话那头沉默了。良久,表姐才叹了一口气,那口气里满是无奈和陈年的埋怨。“你爸……唉,他现在想起我们了?我妈身体也不好,前年摔了一跤,现在走路都得拄拐杖。再说,她一提起你爸就掉眼眼泪,嘴里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你大舅这辈子太霸道,伤透了人心’。你让我怎么跟她说?”
“姐,我知道,我知道以前有很多不愉快。”张建的姿态放得很低,“可人老了,都到这岁数了……我爸他这次……情况真的不好。你就当可怜可怜我,帮我跟大姑说一声,行吗?”
或许是张建语气里的恳求起了作用,表姐松了口:“行吧,我跟妈说说看。不过她来不来,我可不敢保证。你大舅那脾气,当年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
挂了电话,张建心里沉甸甸的。这还只是最好说话的大姑家,更难的还在后头。
寻找二叔张卫军的联系方式,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张建跑回早就没人住的老街区,挨家挨户地打听,最后才从一个同样白发苍苍的老街坊那里,问到了一个可能是张卫军儿子的手机号。
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拨了过去,接电话的是一个年轻人,自称是张卫军的孙子。张建说明了来意,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等一下,我让我爷爷跟你说。”
电话被转接,很快,一个苍老但火气十足的声音从听筒里炸开:“谁啊?找我干嘛?”
“二叔,是我,张建。”
“张建?”对方的声音里充满了戒备和不屑,“你爸的儿子?哼,稀客啊。怎么,你爸不行了?”
这话说得实在难听,张建的脸都涨红了,但还是耐着性子说:“二叔,我爸住院了,情况不太好。他……他想见见您。”
“见我?哈哈哈哈!”电话那头的张卫军发出一阵刺耳的干笑,笑声里充满了怨毒,“他要死了?关我屁事!他当年把爹的老房子卖了,钱一个人吞了,觉得我们都是傻子!现在让我去看他?没门!你告诉他,把当年欠我的三万块钱还我,我就去给他送终!”
“二叔!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多少年前?四十年前!这事我记一辈子!”张卫军的声音陡然拔高,在电话那头咆哮着,“你爸就是个假圣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当年但凡能听懂‘亲兄弟明算账’这六个字,我们家至于散成这样吗?他现在要明白了?晚了!你让他把钱准备好,不然我死了都不会去看他一眼!”
“嘟……嘟……嘟……”
电话被狠狠地挂断了。
张建握着手机,站在老街区冰冷的风里,手脚冰凉。二叔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淬了毒的刀子,狠狠扎在他的心上。三万块钱?卖房子?这都是些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他一点印象都没有。可听二叔的口气,这仇恨已经深入骨髓,根本不可能化解。
![]()
他想起父亲在病床上含糊不清地说“少管闲事”,再对比二叔口中这句掷地有声的“亲兄弟明算账”,一个四字,一个六字,仿佛是两套截然不同的人生信条,在这四十年间,将一个家撕扯得粉碎。父亲到底明白了什么?这背后又到底藏着怎样的往事?张建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一个浓雾弥漫的迷宫,找不到出口。
最后,他拨通了小姑张卫丽的电话。这个号码是表姐给的。
相比于二叔的暴怒,小姑的反应平静得让人心寒。
“喂?”电话那头是一个保养得很好的女生,带着一点南方的口音。
“小姑,我是张建。”
“哦,张建啊。”张卫丽的语气很客气,但客气里透着一股无法跨越的疏离,“有什么事吗?”
“小姑,我爸病重住院了。”
“哦,大哥病了啊。”张卫丽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仿佛在听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新闻,“严重吗?”
“医生说……不太乐观。”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沉默。张建甚至能听到那边隐约传来的电视声。
“我知道了。”过了许久,张卫丽才缓缓开口。
“那……您能回来看看他吗?他很想见你们。”张建的语气里已经带上了一丝哀求。
“我考虑一下吧。”张卫丽说,“我这边也挺忙的。再说,回去一趟,机票酒店的,也麻烦。”
说完,她就以“还有事”为由,匆匆挂断了电话。
张建拿着已经黑屏的手机,在原地站了很久。如果说二叔的愤怒是一盆兜头浇下的冰水,那小姑的冷漠就是一把钝刀子,在心上来回地割。愤怒至少代表还在意,而这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才是最彻底的绝望。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医院,推开病房的门。张卫国正睡着,呼吸均匀,脸上没什么痛苦的表情。张建看着这张他看了快六十年的脸,心里第一次涌起一股强烈的陌生感。
他一直以为,父亲只是脾气不好,性格固执。现在他才明白,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脾气不好”背后,埋藏着一个家族的崩塌,和长达四十年的爱恨情仇。
他看着病床上的父亲,心情无比复杂。他既觉得这个孤僻的老人可怜,又觉得他落到今天这个众叛亲离的地步,全是活该。
03
夜里,医院的走廊空旷又安静,惨白的灯光照得地面明晃晃的,像结了一层霜。
张卫国又一次从昏睡中惊醒。他不是被噩梦吓醒的,而是被冷醒的。明明盖着厚实的被子,他却感觉自己像是赤身裸体地站在冰天雪地里,寒气从四面八方钻进骨头缝。
他的思绪,不受控制地飘回了四十年前。
也是一个冬天,比现在冷得多。那年的雪下得特别大,一出门,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沟。就像他当时的心情一样,一片混乱,找不到方向。
那年,他们的老父亲,张家的顶梁柱,突然就倒了。脑溢血,送进医院紧急抢救,命是保住了,但医生说,想要恢复,必须要做开颅手术,而且得尽快。
手术费,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张家所有人的心上。
张卫国至今还记得那个下午,他把弟弟妹妹都叫到了家里开会。老屋的堂屋里没生炉子,冷得像个冰窖。所有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搓着手,哈着白气,谁也不先开口。
“都说说吧,怎么办?”张卫国作为长子,声音沙哑地打破了沉默。
大姐张卫红最先开了口,她一边抹眼泪一边说:“我……我手里没钱,你姐夫厂里效益不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家里就靠我那点退休金,孩子上学还得花钱……”
张卫国把目光转向二弟张卫军。张卫军低着头,闷声闷气地说:“大哥,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刚从厂里下来,一分钱补偿没有,一家老小都指着我老婆在副食店那点死工资,我上哪儿给你弄钱去?”他的话里,带着一股子穷途末路的怨气。
最后是小妹张卫丽。她刚结婚没两年,丈夫是个中学老师,日子过得清贫但安稳。她小声说:“大哥,我跟我们家那口子能凑个三百块钱,再多……就真没有了。”
三百块。对于那笔天文数字般的手术费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
张卫国听着,心一点点地往下沉。他环顾了一圈,看着哭哭啼啼的大姐,一脸怨气的二弟,还有满脸为难的小妹。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烦躁感涌上心头。他是长子,父亲从小就教育他,长兄如父,这个家,他得扛起来。
他猛地一拍桌子,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行了,都别说了!”他站起身,在屋里来回踱步,最后停下来,眼神里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这事你们都别管了,我来想办法。”
第二天,没跟任何人商量,张卫国就托人找了中介,要把家里这套老宅子卖掉。在他看来,这是唯一能快速凑到钱的办法。房子没了可以再挣,爹的命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个决定,像一颗炸雷,在家里炸开了锅。
最先跳起来的是张卫军。他红着眼睛冲到张卫国面前,唾沫星子都喷到了他脸上:“大哥!你凭什么卖爸的房子?这房子是我们大家的家!爸还躺在医院里,你就惦记着卖房了?你安的什么心!”
“我安的什么心?我为了救咱爸的命!”张卫国也被激怒了,他觉得弟弟简直不可理喻,“你拿得出钱来吗?你拿不出钱,就给我闭嘴!”
“我拿不出钱,你就能不跟我们商量,一个人做主吗?”张卫军不依不饶,“行,你要卖可以!卖完的钱怎么分,必须当着大家的面说清楚!除了手术费,剩下的钱,我们姐弟几个必须平分!”
“你混账!”张卫国气得浑身发抖,他一辈子最好面子,最重情义,觉得谈钱就是对亲情的侮辱。尤其是在救父亲命的节骨眼上,弟弟竟然跟他谈分钱!他扬起手,几乎要一巴掌扇过去。
小妹张卫丽也拉着他的胳膊,眼圈红了:“大哥,就算是为了给爸治病,你至少也该跟我们说一声啊。你这样……太不尊重我们了。”
大姐张卫红在旁边急得直跺脚,一边拉着张卫国,一边劝着张卫军:“哎呀,你们少说两句吧!老大也是为了咱爸好,卫军你别钻牛角尖了……”
可她的话,谁也听不进去。
张卫国看着眼前这乱糟糟的一幕,心里又急又气又失望。他觉得这群弟弟妹妹根本不懂他的苦心,不懂什么叫大局为重。一股邪火顶上来,他说出了一辈子都后悔的话:
“这个家,什么时候轮到你们做主了?只要我还在,我就是一家之主!我说卖,就必须卖!”
最终,在激烈的争吵和决裂中,张卫国还是用他“一家之主”的权威,强行卖掉了房子。房款到账那天,他看都没看具体数目,直接让买家把钱交给了他一个信得过的朋友,由那个朋友全权负责医院的所有开销。
他没有,也不屑于,跟弟弟妹妹们出示任何一张单据,或者解释一分钱的去向。在他看来,自己掏心掏肺地为这个家,还要像防贼一样跟他们算账,那是对他的人格最大的侮辱。他坚信,只要父亲的病能好,一切都值得。
可惜,事与愿违。
老父亲在手术后没多久,还是因为并发症走了。
那个冬天的雪,下了整整一个星期。出殡那天,天灰蒙蒙的,像是要塌下来一样。张家的兄弟姐妹,穿着黑色的孝衣,跪在父亲的灵前,心里却隔着一座比那积雪还厚、还冷的冰山。
老父亲的离去,没有让这个家重新团结起来,反而成了决裂的导火索。而那套被卖掉的老宅,和那笔至今说不清的房款,成了张卫军心里一根扎了四十年的刺。
想到这里,病床上的张卫国,干枯的眼角滚下一滴浑浊的泪。他错了,他真的错了……
04
父亲的葬礼办得冷冷清清。来吊唁的街坊邻居都能感觉到,这一家人之间那股子不对付的劲儿。
送走最后一波客人,张卫军把孝衣一脱,直接堵在了正堂门口,拦住了准备回屋的张卫国。
“大哥,现在爸也走了,那笔卖房子的钱,你是不是该给我们一个交代了?”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像冰碴子一样,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张卫国刚经历了丧父之痛,心力交瘁,听到这话,只觉得一股血直冲脑门。他死死盯着这个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弟弟,觉得他陌生得可怕。
“交代?你要什么交代?”张卫国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钱都给爸看病了!一分没剩!”
“一分没剩?谁信!”张卫军冷笑一声,“医院的单子呢?你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啊!我可打听过了,咱爸那手术加上住院,顶了天也就两万块钱。那房子卖了五万!剩下那三万呢?是不是进你自个儿腰包了?”
“你……你这个混账东西!”张卫国气得嘴唇都在哆嗦,他指着张卫军的鼻子,破口大骂,“我为了这个家跑前跑后,到头来在你眼里,我就是个贼?你眼里除了钱,还有没有一点人情味!还有没有把我当你哥!”
“你要是真当自己是我哥,就不会干出这种独吞家产的事!”张卫军也吼了回去,“从今天起,我没你这个哥!你什么时候把钱还我,我什么时候再认你!”
说完,他头也不回地摔门而去。
这场发生在灵堂里的争吵,像一把烙铁,在每个人的心上都烫下了一个无法磨灭的疤。
从那天起,张卫君真的和张卫国断绝了所有来往。他逢人便说,大哥张卫国是如何在老父亲尸骨未寒之际,侵吞了本该属于弟妹的家产。这件事成了他后半生所有不如意的借口,也成了他挂在嘴边的一杆悲情大旗。他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要相信任何人,尤其是亲戚,亲兄弟都得明算账。这种怨恨,像一种遗传病,延续到了下一代。
小妹张卫丽,对这一切感到了彻骨的失望和厌倦。她既反感大哥那种不容分说的大家长式专横,也鄙夷二哥那种斤斤计较的市侩。她觉得这个家已经烂透了,充满了争吵、算计和怨恨,没有一丝她所渴望的温暖。
父亲葬礼后不久,她便以丈夫工作调动为由,几乎是逃也似的远嫁到了千里之外的广州。她换了联系方式,刻意与这个让她窒息的家庭保持距离。她以为,只要看不见,听不着,那些烦心事就追不上她。地理上的遥远,成了她自我保护的壁垒。偶尔逢年过节接到老家的电话,她也总是三言两语,匆匆挂断。
而大姐张卫红,成了那个最痛苦的夹心人。她其实隐约知道些什么,她知道大哥为了给父亲用上当时最好的进口药,几乎是把钱当水一样往医院撒。
但她不敢说。一边是脾气火爆、说一不二的大弟,一边是认死理、钻牛角尖的二弟,她谁都得罪不起。她的懦弱和胆怯,让她选择了最“安全”的方式——沉默。
她以为沉默可以换来太平,殊不知,她的沉默,在张卫军看来,就是一种默认,更加坐实了张卫国“贪钱”的罪名。
至于张卫国自己,他在这场家庭风暴后,变得更加沉默,也更加固执。他坚信自己是为了这个家,是为了父亲,他没有错。错的是那群被猪油蒙了心的弟妹,他们根本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和付出。他的骄傲和自尊,不允许他低头去解释一句。
妻子(张建的母亲)在世的时候,还常常劝他:“卫国啊,你就是嘴太硬,心太软。卫军他们也不是坏,就是日子过得紧,想不开。你服个软,把话说开了,不就没事了?”
每次听到这话,张卫国都把脸一板:“我服什么软?我没错!他们爱怎么想怎么想,我张卫国行得正坐得端,不怕人说!”
后来妻子因病去世,这个家里唯一能跟他说上几句软话的人也没了。他就更像一头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孤狼,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在孤独里越陷越深。
儿子张建渐渐长大,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对于父亲和叔叔姑姑们的恩怨,他只知道个大概,也懒得去深究。他只觉得老一辈的人真是麻烦,一点小事能记恨一辈子。他对父亲,更多的是一种敬而远之的客气。
就这样,四十年过去了。
时间没有抚平伤痕,反而让那道裂痕变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
张卫国赢了那场争吵的“面子”,却输掉了后半生所有的亲情。他时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他会想起小时候,他带着一群弟弟妹妹去河里摸鱼,弄得满身是泥,回家被父亲拿着藤条追着打。
他也会想起那张已经压在箱底、边角都已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年轻的父母坐在中间,他们兄弟姐妹四个,围在两旁,每个人都笑得没心没肺。
那样的日子,怎么就一去不复返了呢?
他想不明白,也不愿意再去想。他只是默默地把那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连同那些温暖与痛苦,一起锁死了。
05
在张建带着哀求的反复沟通下,又或许是“人之将死”这四个字终究触动了血脉里最深处的那根弦,四十年来从未聚齐过的张家兄妹,终于要在张卫国的病房里,进行一次尴尬的“团聚”。
最先到的是大姐张卫红,由她的女儿,也就是张建的表姐搀扶着。九十一岁的老太太,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步履蹒跚。她一进病房,看到病床上那个瘦得脱了相的弟弟,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下来。
“卫国啊……我的弟啊……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了……”她扑到床边,拉起张卫国干枯的手,泣不成声。
张建看着这一幕,心里稍稍松了口气。至少,还有一个是带着感情来的。
他这口气还没松到底,病房门口就出现了一个身影。
是二叔张卫军。他八十五岁了,但腰板还挺得笔直,只是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像刀刻一样,写满了岁月的风霜和不甘。他没有进来,就站在门口,双手背在身后,脸色铁青地朝病床这边望。
那眼神,不像是在看一个弥留之际的兄长,倒像是在审视一个欠了他一辈子债的仇人。
病房里的气氛,因为他的到来,瞬间凝固了。张卫红的哭声也小了下去。
紧接着,小姑张卫丽也到了。她穿着一身得体的米色风衣,头发烫着精致的卷,脸上化着淡妆,手里拎着一个看不出牌子的皮包。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但眉宇间透着一股长途旅行的疲惫和掩饰不住的疏离。她和张卫军一样,也没有立刻走近,只是在门口不远处站定,目光在病床上一扫而过,像一个与此地无关的旁观者。
三个隔了四十年的亲人,以这样一种诡异的方式,再次聚首。
没有人说话。病房里只有监护仪的“嘀嘀”声和张卫红压抑的抽泣声。空气仿佛变成了黏稠的胶水,让每一个人都动弹不得,呼吸困难。
最终,是张卫军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对着张建冷冷地开口:“人,我来看了。你爸要是还能说话,就让他自己把当年的事说清楚。那笔钱,到底去哪了?他要是说不清楚,我今天就当没来过。”
“卫军!你少说两句!”张卫红急了,想站起来劝他。
“你闭嘴!这里没你的事!”张卫军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当年就是你和稀泥,才让他那么无法无天!”
张卫红被他吼得一哆嗦,剩下的话全堵在了喉咙里,只能一个劲地掉眼泪。
张卫丽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话,她从包里拿出手机,垂下眼帘,漠然地划动着屏幕,仿佛眼前这场一触即发的争吵,只是一出与她无关的无聊戏剧。
张建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像被人当众扇了无数个耳光。他后悔了,他就不该把这些人叫来。这不是探病,这是来讨债,是来奔丧,是来瓜分一个垂死之人最后的尊严。
就在这时,谁也没有料到,那个一直被认为在昏睡的张卫国,突然猛地睁开了眼睛!
他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仿佛有无数句话堵在里面,却一句也说不出来。他那双枯井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站在他面前,表情各异的弟弟妹妹们。
突然,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开始疯狂地跳动,波浪线变成了尖锐的锯齿,发出了刺耳、急促的警报声!
“嘀嘀嘀嘀嘀——!”
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
张卫国在尖锐的警报声中,用尽了全身最后一丝力气,挣扎着从被子里抬起一只干枯的手臂,直直地指向他们。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无尽的绝望、悔恨和不甘。
在众人惊恐的注视下,他的嘴唇剧烈地开合着,用一种微弱到几乎听不见,却又异常清晰的声音,吐出了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