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大阪世博会正式闭幕。
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届世博会明明很成功,但很多国人却认为它很失败,这个认知差是怎么来的?
![]()
这篇文章会先列举一些硬性指标证明这届世博会的成功,再聊聊作者本人参观世博会的感受,最后分析下这个认知差形成的原因。
从最硬性的指标——参观人数和财务数据来看,它在初期备受质疑的情况下,最终吸引了超过2500万游客,还实现了230-280亿日元的盈余。
这当然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7300万人次的世界纪录没法比,也比不上日本黄金时代的1970年大阪世博会6400万人次的纪录,但作为后疫情时代的世博会,超过了2005年的爱知世博和2015年的米兰世博的2200万人次也是殊为难得了。
![]()
另一项重要的数据,国际游客占比方面,2025年大阪世博约为13%,远超2005年爱知世博的4.6%和2010年上海世博的5%,低于2015年米兰世博的29%,当然米兰世博有其特殊性,欧洲旅游互通且米兰作为欧洲枢纽城市占据天然优势。
国际游客占比高,说明它显著提振了关西地区旅游业,当然作用主要还是集中在短期,和1970年那届标志日本经济腾飞的世博会不可同日而语。
最后看下访客满意度评价,根据BIE的访客调查(来自超过100,000名回复者),有84%表示有意愿再访,约80%表示高度满意,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
另外大阪世博口碑的逆转也是和其官方吉祥物“脉脉”口碑的逆转高度关联的。
![]()
2022年,当该设计首次公布时,引发了一系列“恶心”和“恐怖”的评论。然而开幕后,凭借其独特的记忆点和立体可爱感,实现了从“被群嘲”到“一物难求”的完美逆袭。
“脉脉”最终的销售成绩极其成功,不仅超额完成目标数倍,还因其口碑的反转而成为文化现象,为大阪世博会的最终盈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都是客观的数据,再聊聊我的主观感受吧。
我是参观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居委会送的票,说实话当时的体验并不好,大热天排队排傻掉了。
今年6月,我去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看《黄永玉最后的新作展》,看完顺便逛了下其他展馆,看了些世博会的模型,女儿就一直缠着我说想去看世博会。
![]()
我们暑期本就有计划去日本,想到五年一次的世博会殊为难得,就因为世博会又去了一次关西(一份日本关西暑期攻略)。
由于15年前上海世博会排队的PTSD,这次只是买了夜场票简单体验了一下。
大圆环真的是太壮观了,建筑也比上海世博会漂亮,不知是时代进步了,还是大阪这次的建筑审美更在线?
而且有了15年前的经验,这次非常佛,坚决不排队,一切随缘,也没遇到啥坑,最多就是出园排队绕麻了。
![]()
![]()
![]()
![]()
![]()
![]()
![]()
![]()
![]()
当然我也不想捧一踩一,上海世博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且极其成功的,世博的遗产西岸和前滩,到今天已然是上海最具活力的地标。
![]()
![]()
但这不代表着我们要否定大阪世博会的成功。
我发现很多国人,看的报道都是选择性报道。
这当然有媒体主动引导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是国人想看到其他国家不好的一面,媒体才会选择性地报道这些内容。
这也就是我这样的公号存在的意义,我希望给尽可能多的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让更多的人能够独立判断。
我们国家已经足够强大了,国民也应该有足够的心胸气度,承认别的国家好的一面,不需要在信息茧房里闭门自high,因为多数情况下,确实是“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