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杨晨,资深足球迷无人不知。作为中国足球最早一批留洋球员的杰出代表,他在德甲俱乐部法兰克福的表现已成为中国球迷永久的美好记忆。尤其是在1998-1999赛季法兰克福对阵凯泽斯劳滕的关键保级战中,杨晨贡献了一次关键进球和一次助攻,被视为其职业生涯的巅峰之作和高光时刻,甚至连德国球迷至今也津津乐道。
记者对杨晨的专访,也是从对该场比赛的回忆开始的。
![]()
“对中国球迷而言,法兰克福的保级战确实令人难忘。那个赛季,法兰克福作为刚升入德甲的队伍,始终在为保级而战。然而对我个人而言,与其说那一场比赛意义特殊,不如说整个赛季让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德甲联赛,也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什么是职业球员。这一点尤为重要。虽然中国在1994年已启动职业联赛,但直到1998年我踏上德国赛场,才真正感受和认识到职业联赛的运作模式、职业球员的行为准则与基本素养。那段经历对我影响深远。”杨晨的讲述,平淡从容中透着深刻的思考。
与讲述辉煌过去相比,杨晨对于担任首届职超形象代言人,显得更为兴奋,直言“它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
杨晨介绍,他的父亲是一位体育爱好者,曾是航天部首都机械厂“长虹”队的一员,该队在北京职工联赛中常年位居前三。“我从小就看着他代表单位参加职工联赛,他司职边锋,虽然起步较晚,技术不算细腻,但速度很快。我就是看着职工足球赛长大的。那段经历对我而言是重要的足球启蒙,让我很早就熟悉了北京职工联赛的强队。”
虽然时隔多年,杨晨依然记得,早年有北京机床二厂、国棉三厂等知名职工球队,后来逐渐涌现出焦化厂、首钢等队伍。他还向记者爆料,他的一些北京青年队队友,未能进入一线队的,就被这些企业“挖走”,参加职工足球联赛。“有的待遇很好,并随着这些半专业球员的加入,职工足球联赛的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杨晨笑言。
谈到艰难爬坡、寻路的中国足球出路何在,杨晨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体制和长远的规划,这需要时间沉淀。“过去我们可能过于急功近利,过度强调短期成绩,某种程度上是‘拔苗助长’”。
杨晨认为,青训作为人才基础建设,就像盖楼的地基,目前中国足球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深、不够宽,导致人才匮乏,进而影响一线队的成绩。未来需要在青训层面推动“体教结合”,为此还需要培养大量优秀教练员,同时鼓励更多年轻球员走出国门,即便不去五大联赛,欧洲其他级别的联赛也是极好的锻炼平台。并应借鉴日本、韩国等邻国的经验,制定长期、中期与短期规划,并严格执行。(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颖余 曹玥)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