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今天在屏幕前点击“下载”、“收藏”,甚至“生成”时,我们所面对的,真的还是那件“原作”吗?
![]()
复制与真实的流动
从 NFT 的稀缺认证,到 AI 模型的无限复制;从高清数字修复的《清明上河图》,到全球同步展出的莫奈沉浸式展——“原作”的意义正在被悄然改写。
这场关于“艺术真实”的变革,也让 20 世纪的那句警语重新回响: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光晕正在消逝。” —— 沃尔特·本雅明
一、“光晕”的消逝与转义
1936 年,德国思想家沃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光晕”(Aura)概念:
光晕是一种源于唯一性与不可再现性的魅力,是作品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中的“在场”。
在他看来,艺术的真实依附于它的独一性——那一件在特定地点由特定之手完成的作品,承载着无法复制的时间气息。
然而,摄影与电影打破了这种独特性。复制让艺术脱离了“礼仪的现场”,从神圣走向传播。
但本雅明并未全盘否定复制,他指出:机械复制“解放了作品”,让艺术获得了民主化的可能。
今天,AI 与区块链进一步推动了这场逻辑的极化——
- 一方面,复制几乎没有边界,任何图像都能被算法再造;
- 另一方面,NFT 又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建构”唯一性。
这不是光晕的终结,而是一场深刻的转义——它从物质的在场性,转向了算法的信任与观看的共识。
![]()
在场的缺席
二、从机械到算法:复制的第二次革命
如果说本雅明的时代,复制的媒介是机器;
那么在我们这一代,复制的媒介是算法。
AI 图像生成(如 Midjourney、DALL·E、Stable Diffusion)不再只是复制作品,而是复制“风格与思维模式”。
算法通过训练数据模仿画家的笔触逻辑,重建其视觉秩序。复制的对象不再是结果,而是创作之法。
它不再只是模仿,更是对“原创性”本身的解构与重组。
近年来,多地出现以“机器笔墨”“AI 水墨”为主题的展览,展示由算法生成的山水图像。观众讨论的焦点,不再是图像真假,而是——机器是否可能拥有“笔墨精神”?
一种新的“去作者化”正在发生:
AI 作品没有确定的作者之手,也没有可辨的创作时间,但它们依旧能够引发人类真实的感受。
艺术的“光晕”,开始由人机共创的情感回路重新点亮。
![]()
区块链上的唯一性
三、NFT 与“数字真迹”的幻象
NFT(非同质化代币)被誉为“为复制时代建构唯一性”的技术方案。
它通过区块链为数字作品附上独一无二的“认证签名”,记录其所有权与流通链条。
但这种唯一性,并非艺术经验的唯一,而是技术的唯一。
2021 年,艺术家 Beeple 的数字拼贴《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在佳士得拍出 6930 万美元,成为 NFT 艺术的里程碑。
买家拥有的不是图像本身,而是一段区块链代码的“拥有权”。
区块链记录的,是信任,而非存在。
于是,光晕被重新投射到“技术信仰”的层面:
这是一种新的技术宗教,一种对“真迹”的数字化朝圣。
![]()
修复
四、数字修复:时间的另一种真实
与 NFT 的“人为唯一”不同,数字修复追求的是“延展真实”。
当卢浮宫使用亚微米级扫描修复《蒙娜丽莎》的裂纹,当“数字敦煌”利用高光谱与 3D 重建技术还原壁画的色彩结构——这些工程并非制造复制品,而是在延长作品的时间寿命。
“数字敦煌”项目自 2016 年起持续建设,
通过三维扫描、高清摄影与光谱分析,
记录并修复数百幅壁画的微损细节,使观众能在全球任何地方通过屏幕“进入洞窟”。
在这里,复制成为保存的工具。
“唯一的真实”让位于“可持续的真实”。
数字修复让时间不再被限定为“过去”,
而成为一种可以被重新激活的存在。
五、艺术真实的转向:从“在场”到“共鸣”
在本雅明的时代,“真实”意味着“在场”:作品必须在那里,观者必须亲临。
而在今天,真实的定义正在转向共鸣(Resonance)。
- 一幅 AI 山水若唤起我们对笔墨精神的感知,它也拥有了“新光晕”;
- 一场沉浸式名画展若在虚拟投影中唤起观众的敬意,那也是“在场的缺席”;
- 一件经数字修复的壁画,在屏幕中被反复观看,也重生为新的“仪式体验”。
![]()
真实从物质属性转向关系属性。
它存在于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感应,而非作品本身。
复制,不再是艺术的对立面,而是艺术的延伸手段。
所以
在数字时代,艺术不再是“复制”与“原作”的二元对立。
复制不再消解真实,而是扩展真实;
光晕不再消失,而是迁移——从作品的“独在”,转向人类的“共感”。
我们所要守护的,不是唯一的画布,而是那份仍愿意虔诚凝视与深度思考的能力。
或许,这正是数字时代的“新光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