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仰着小脸问 “妈妈,我为什么要读书呀?”,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为了考大学”“为了以后找好工作”,可这样的回答往往让孩子懵懵懂懂 ——“大学”“好工作” 太遥远,根本勾不起他们对读书的兴趣。其实,孩子问这个问题,不是在质疑读书的必要性,而是在寻找读书与自己生活的连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把读书的意义融入日常,这才是最有效的引导。
首先,别讲大道理,从 “解决孩子的小麻烦” 说起。
孩子可能会因为搭不好积木发脾气,可能会因为看不懂绘本里的故事沮丧,这时可以告诉孩子:“读书能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呀。你看,搭积木的书里会教你怎么搭更稳,故事书里的字学会了,你就能自己读懂有趣的情节,不用总等妈妈讲啦。” 孩子对 “解决当下困难” 的感知最直接,把读书和他们的兴趣、烦恼结合,就能让他们明白:读书不是任务,而是能帮自己变厉害的 “工具”。就像孩子喜欢恐龙,那就说 “读恐龙的书,你能知道霸王龙为什么牙齿那么尖,还能跟小朋友分享别人不知道的恐龙知识,多酷呀”,用具体的兴趣点撬动他们对读书的期待。
![]()
其次,要让孩子知道:读书能帮他 “看见更大的世界”。
孩子的生活圈很窄,眼里只有家和学校,但书本能带他们跨越空间和时间 —— 读地理书,能知道南极有可爱的企鹅,沙漠里有耐旱的骆驼;读历史书,能了解古代人怎么生活,有没有好玩的玩具;读科学书,能明白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闪,冬天为什么会下雪。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你现在不能去南极,但读书就像坐上小飞机,一下子就能飞到那里,看看企鹅怎么走路。等你读更多书,还能知道更多神奇的地方,就像拥有了一双‘看不见的翅膀’,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比起 “为了未来”,“看见更大的世界” 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读书最好的动力。
![]()
还要告诉孩子:读书能让他 “拥有选择的权利”。
很多家长怕孩子听不懂 “选择”,其实可以用简单的例子解释。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就说:“如果你喜欢画画,读书能让你知道怎么画得更好,以后想当画家,就能有能力去实现;就算以后不想当画家,读书学到的知识,也能让你有更多喜欢的事情可以做 —— 比如能看懂画展的介绍,能给小朋友讲画画的故事。如果不读书,很多有趣的事情可能就做不了啦。” 不用提 “找工作”“赚大钱”,而是聚焦孩子当下的喜好,让他们明白:读书不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而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做喜欢的事,能有更多 “想做什么就去做” 的底气。
![]()
最后,一定要避免三种错误回答。
别用 “别人都读你就得读” 敷衍,这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被迫的;别用 “不读书以后只能捡垃圾” 恐吓,这会让孩子对读书产生恐惧,还会传递错误的职业观;别用 “等你长大就懂了” 回避,这会关闭和孩子沟通的大门。孩子的提问,其实是一次 “亲子沟通的机会”,家长的回答里藏着孩子对读书的第一印象,温暖、具体、贴近孩子生活的回答,才能帮他们建立对读书的好感。
![]()
其实,孩子不需要对 “为什么读书” 有多么深刻的理解,他们需要的是家长让他们感受到:读书是有趣的、有用的,是能陪伴自己成长的伙伴。当家长放下 “教育者” 的姿态,用孩子的视角解读读书的意义,孩子自然会慢慢爱上读书。下次孩子再问这个问题,不妨蹲下来,结合他当下的小事聊一聊 —— 也许只是一本绘本、一个玩具、一次小小的烦恼,就能让孩子明白:原来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快乐、更精彩呀。
智和教育深耕家庭教育十余年,帮助父母提高教养认知,提高养育子女的能力,重点解决孩子的青春期叛逆、厌学辍学、拖拉磨蹭、沉迷网络、自卑抑郁、早恋等心理和行为问题、助力父母从有效沟通、情绪管理、解决冲突等方面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