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读者向康知了反映,他们医院已开始执行卫健委新规,全体医务人员不仅不能随便做自媒体科普,还被严禁在朋友圈、社交平台发布广告、负面信息等内容。
规定一出,不少医护心生困惑:绩效已经砍了不少,现在还要管下班后做什么?而领导的解释颇有点哲学意味:不干涉你用其他身份做什么,但不能顶着医院医务人员的头衔去做这些事。
![]()
四大禁区,医务人员避坑指南
国家卫健委在2025年8月发布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要求医务人员净化“朋友圈”与“社交圈”,禁止拉帮结派和利益输送。
此前,相关部门已通过多项文件及专项整治,规定医务人员不得利用职业身份发布与执业无关的不当信息,将医德医风监管延伸至社交行为,违规者可能面临吊销执业证书等严厉处罚。
那么,究竟哪些内容碰不得呢?总体来说有四大禁区,值得每一位医务人员警惕:
1.医疗广告与商业推广
严禁发布或变相发布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广告,或为私立医疗机构、体检项目等进行商业推广及利益输送。曾有医生因长期在微博售卖保健品,最终被吊销执业证书并处罚款。
2.患者隐私相关内容
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患者病历、检查报告、治疗过程等隐私信息,即使隐去姓名,若包含可识别身份的信息,仍属侵权,将面临严肃处理。一名骨科医生因发布患者康复记录,遭投诉后,最终被处以扣薪、停岗并公开道歉的处罚。
3.不当言论与负面情绪
尽量避免发布质疑政策、抹黑行业形象的言论,或发表与职业身份不符的低俗、过激内容。此前有护士因在网络上辱骂明星粉丝,不当言论迅速发酵,不仅本人被处理,其所在医院也被迫公开道歉,声誉受损。
4.违规执业信息
不得发布任何涉嫌非法执业的信息,如“无处方上门康复治疗”;“承接私人推拿”;或康复科医生擅自提供中医调理服务等。上述行为均属超越执业范围,涉嫌违法,一经查实将依法严惩。
![]()
生存指南:巧妙经营“朋友圈”
面对这些监管要求,医护人员难免觉得束手束脚。但医院之所以推行这些规定,也是出于无奈——员工的个人言行常被外界视为医院形象的延伸。就像那位骂粉丝的护士,网友抨击时不会只说“某护士”,而会带上医院名称。
理解这种“形象焦虑”,就能更平和地找到应对方式。关键在于:灵活应变,在必要时巧妙“隐藏”职业身份,避免授人以柄。
1. 明确内容边界,区分身份
发布前应先自我审查:内容是否适合让患者、同事和领导看到?若涉及纯粹的私人生活内容(如吐槽、观点评论),建议使用分组功能,将职业联系人隔离。同时,避免使用医院标识、工作照作为社交平台头像,从源头减少关联。
2. 隐藏身份,避免“精准举报”
在公开网络空间发言时,可适当隐藏医院信息与医务人员身份。这并非不诚实,而是必要的自我保护,避免因无心之失被贴上单位标签,甚至引来举报麻烦。
3. 定期自查清理,防患未然
及时清理可能引发误会的广告、偏激言论或疑似泄露隐私的信息,定期管理好友列表与数字足迹,有效降低职业风险。
![]()
有医务人员调侃,自从有了这些规定,朋友圈变得比病历还干净。
规范社交行为从来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守护患者隐私,守护医者形象,守护来之不易的医患信任。
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聪明应对,就能在数字世界里为自己留下一方轻松自在的天地。
· 欢迎点赞、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来源:康知了
编辑丨云自闲
本文系“康知了”综合整理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本文部分内容为广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