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俄罗斯海参崴港会被冰封得严严实实,连军舰都出不了港,而纬度和它差不多、甚至更靠北的日本北海道港口却一年到头波光粼粼,货轮照常进出?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反常识。
![]()
要知道日本可不是热带国家,北海道的札幌市冬天也冷得很,可那里的港口就是不结冰。难道是“造物主”偏心?答案还真有,科学家发现原因不在天上,也不在岸上,而在海里: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潮。
这股洋流,就像一条藏在太平洋里的巨型热水管,悄无声息地给日本列岛送着“地暖”,不仅让港口全年通航,还深刻影响了渔业、气候,甚至整个东亚的生态格局。
![]()
黑潮,听名字像是某种神秘组织,其实它是一股实实在在的海水流动,学名叫“日本暖流”。
它起源于菲律宾以东的北赤道流,被地球自转和风带推着往西走,撞上菲律宾和台湾之后,一部分掉头南下,另一部分则沿着台湾东岸一路向北,穿过琉球群岛,紧贴着日本九州、四国和本州的太平洋沿岸奔腾前进。
它的平均宽度能达到100公里以上,深度超过1000米,表层流速最快能到每秒2米,比普通人走路还快。
![]()
最关键是水温,冬季黑潮表层水温普遍在20摄氏度以上,到了春季甚至更高,而它流经的日本沿海区域,即使在寒冬,水温也能维持在15度左右。
你想这么一股又宽又深又热的水流贴着海岸跑,相当于给整个日本南部海岸线盖了条巨大的电热毯,岸边海水想结冰都难。
所以别看北海道冷,只要是在太平洋一侧,只要有黑潮余温覆盖的地方,港口基本不会冻住。
![]()
这股暖流不光是“防冻神器”,它对日本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大得多,它直接决定了日本的渔业命脉。
黑潮带来的温暖海水富含溶解氧,同时把赤道附近的营养盐搅动起来,吸引大量浮游生物聚集,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吃小鱼,整条食物链就这么热闹起来了。
像鲣鱼、金枪鱼、鲯鳅这些高经济价值的洄游鱼类,每年都会顺着黑潮北上觅食,形成著名的渔场。日本中南部沿海的渔获量之所以常年居高不下,黑潮功不可没。
![]()
它还悄悄改变了日本的气候,虽然日本属于季风气候,冬天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但太平洋沿岸因为黑潮的存在,气温明显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和,尤其是像静冈、神奈川这些地方,冬天很少下大雪,城市运行几乎不受低温干扰。
这种“暖边效应”使得日本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从东京到福冈的城市群带,可以说没有黑潮,日本的国土开发格局可能完全不同。
![]()
再往深了说,黑潮不只影响日本,它其实是全球大洋环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这股暖流北上到日本东北部后,一部分转向东进入太平洋,变成北太平洋洋流,继续把热量送往北美西海岸;另一部分则与来自北方的亲潮相遇,在千岛群岛附近形成强烈的交汇区。
亲潮是寒流,水温低、密度大,携带大量营养物质,而黑潮是暖流,水温高、流速快。两者相撞,海水剧烈翻腾,把深层养分带到表层,造就了世界顶级的渔场之一:北海道东部海域的“三陆冲渔场”。
![]()
这里捕捞的秋刀鱼、鳕鱼、鲑鱼数量惊人,是日本水产供应的重要支柱。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和海洋浮标长期监测发现,黑潮的路径和强度每年会有小幅波动,但这股主流始终稳定存在。
它的能量来源主要是行星风系驱动,也就是信风和西风带的持续作用,加上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共同推动海水形成大规模定向流动。这种自然机制已经稳定运行了数千年,不是短期气候波动能轻易改变的。
![]()
黑潮也不是万能的,它主要影响的是太平洋一侧,日本面向日本海的那一侧就没这么幸运了。比如北海道的稚内港或新潟港,冬天照样会受到冷空气和寒流影响,偶尔也会出现浮冰,港口需要破冰船协助。
这是因为日本海那边受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和沿岸寒流控制,和黑潮搭不上边。所以说,黑潮的“供暖”是有明确地理边界的,它只照顾自己流经的区域。
![]()
如今,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日本早已建立起完善的黑潮监测网络,用卫星、浮标和海底传感器实时追踪它的温度、流速和走向。
这些数据不仅用于天气预报和渔业指导,还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北半球最强的西边界暖流之一,黑潮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整个太平洋气候系统的调整。
可以这么说,理解黑潮,不仅是理解日本港口为什么不结冰,更是理解我们这个星球上海洋与气候如何联动的关键一课。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