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外早上抹面包的那坨“黄嘎嘎”,在咱中国人碗里几乎销声匿迹。同样是奶制品,为啥人家当宝,咱们却很少吃呢?你说是口味问题吧,可芝士火锅、奶油意面这些年不也火起来了?偏偏这最基础的黄油,愣是卡在了国人的舌尖防线之外。
今天咱就唠唠这小小一块黄油,到底是啥来头,又为啥在中国始终没能端上餐桌?
![]()
黄油,说白了就是牛奶里的脂肪被分离提炼出来的产物。官方定义来自《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名词》和国际乳品联合会标准:黄油是以乳或稀奶油为原料,经发酵或不发酵,通过搅拌、压炼等工艺制成的固态乳脂制品,脂肪含量不低于80%。
黄油其实不是油,也不是人造脂肪,而是实打实的动物性乳脂。欧美人吃的黄油大多属于“甜性黄油”,也就是用巴氏杀菌后的奶油直接搅打而成,味道温和,带点奶香。
还有一种叫“发酵黄油”,在搅打前会让奶油轻微发酵,产生类似酸奶的微酸风味,法国人尤其钟爱这种口感更复杂的黄油。
![]()
2023年美国人年均黄油消费量约为2.3公斤,欧洲部分国家如法国、德国则超过4公斤,而我国居民人均年消费量长期低于0.1公斤,差距悬殊。
这个巨大反差,首先得从饮食传统说起,中国人的烹饪体系自古以植物油为主。早在《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芝麻油、荏油(紫苏油)的榨取方法,唐宋以后大豆油、菜籽油逐渐普及。
到了明清,猪油成了北方家庭的“顶梁柱”,炒菜、和面、蒸馒头都离不开它。这些动物油脂熔点高,高温下稳定,特别适合中式爆炒和长时间炖煮。
![]()
相比之下,黄油的烟点低,一般在150到175摄氏度之间,一进热锅就容易冒烟、发苦,甚至产生有害物质。这不是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适配场景完全不同。
你让一个天天吃葱油拌面的人突然改抹黄油,那感觉就像让他拿咖啡蘸饺子,别扭得不行。
![]()
再往深了挖,还得看人体自身的适应能力,人类对乳制品的消化能力,跟一个叫“乳糖酶”的东西密切相关。大多数人在断奶后,体内乳糖酶活性会自然下降,导致摄入过多乳制品后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这叫“成人型乳糖不耐受”。
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全国性调查数据,我国成年人乳糖不耐受比例高达80%以上,而北欧国家这一比例不足15%。
黄油虽然经过加工,乳糖含量极低(每100克通常低于0.5克),但它的强烈奶腥味和油腻感,仍会让许多从小没养成食用习惯的人本能排斥。
![]()
这不是挑食,而是身体记忆在说话,咱们祖辈几千年喝豆浆、吃豆腐,早就把植物蛋白和清淡口味刻进了饮食DNA,猛然塞进来一块浓香厚重的乳脂,肠胃不答应,舌头也不认账。
也不能说中国人完全不吃黄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牧区人民早就有食用酥油的传统,那其实就是一种类似澄清黄油的乳脂制品,用来煮茶、做点心。
沿海城市和大城市里,随着西餐普及,黄油也慢慢走进了烘焙房和高级餐厅。超市货架上的安佳、总统、铁塔等品牌黄油销量逐年上升,尤其是年轻人做蛋糕、煎牛排时愿意尝试。
![]()
但要注意的是,这类消费更多集中在加工食品和特定场景中,比如曲奇饼干里的起酥油、速溶咖啡里的植脂末,普通人并不会像欧美家庭那样,直接切一块黄油摆在早餐桌上天天吃。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联合报告显示,国内黄油年产量不足5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工业食品加工,直接零售占比很小。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价格与性价比,国产奶源成本高,规模化生产黄油的企业少,导致市售黄油价格偏贵。一盒200克进口黄油动辄三四十元,而同等重量的大豆油或花生油不过十块钱出头。
![]()
对普通家庭来说,花几倍价钱买一种只能小范围使用的调味脂,显然不够实惠。再加上储存不便:黄油必须冷藏,否则容易氧化变质,而植物油常温存放半年都没事,这让它在实用性上又打了折扣。
随着冷链完善、乳品教育普及和代际饮食习惯迁移,黄油或许能在更多中国厨房占有一席之地。但要说让它像猪油那样深入千家万户?恐怕还得再等几十年,今天聊到这,下次接着聊。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