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那英,很多人会想到她的黑历史。
二十多年前,与"国足第一前锋"高峰同居十年,对方却被爆出轨、有私生子,最终那英未婚生子、两人分手;
也曾因"骂刀郎"事件被全网指责。
她的恩师谷建芬这样评价她:"长个好嗓子,配着个狗脑子。"
但最近,《花儿与少年》里58岁的那英,却让人刮目相看。
李沁在异国的小店里,对一条标价2100的丝巾爱不释手,反复试戴,对着镜子看了又看。
![]()
只有1000经费的她,在老板拒绝打折后,眼里的光肉眼可见地黯淡下去。
就在她准备放弃时,一旁的那英二话不说,掏出自己的钱塞给她。
李沁连连摆手说要找财务申请,那英只说:“我现在不需要花钱,你先拿着。”
![]()
其他伙伴也纷纷凑过来,你一点我一点,瞬间就凑够了。
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她:“我们会有赚钱的方法的”、“好不容易碰上个喜欢的”、“下一站零用钱少用点就行”。
没有人说"这不值得",没有人说"你怎么这么任性"。
只是成全了一个人小小的欢喜。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片段能让这么多人破防?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曾在满怀欣喜时,被最亲的人一盆冷水浇透。
还记得那个"做四菜一汤被骂"的女孩吗?
她精心为妈妈准备了番茄炒蛋、火腿炒青椒、小青菜、排骨汤,还盛了蛋炒饭,准备了餐后水果。
妈妈却责备道:"我是要表扬你吗?你给我整了那么多菜中午,怎么吃啊我俩?"
本来还热情高涨的女孩,眼里瞬间没了光,手足无措地坐在餐桌边。
还有那个因为脚痛好几天没出门的儿子,在母亲节特意出去抱回一束花,想给妈妈惊喜,却被指责"不实在"、"浪费钱",被骂到流泪。
有网友一针见血:"孩子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送你礼物了。"
扫兴的代价,就是亲密关系中有了一道再也无法弥合的裂缝。
![]()
有个朋友曾跟我说,她每次有好消息,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害怕。
考上研究生,她第一时间想的是"会不会出意外"。
找到好工作,她想的是"我是不是配不上"。
她说:"我妈从小就这样,我一高兴,她就说'小心乐极生悲'、'别高兴太早'。"
"现在我自己都会提前把自己的快乐扑灭。"
知乎上有个扎心的问题:"中国式父母为什么总是很扫兴?"
高赞回答是:扫兴的父母有一种魔力——跟他们倾诉烦恼,烦恼会加倍;跟他们分享快乐,快乐会消失。
而那些扫兴的话,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怕你乱花钱,怕你不务实,怕你太高兴会摔跟头。
所以他们用"泼冷水"的方式来提醒你、鞭策你、保护你。
![]()
只是他们不知道,最大的伤害恰恰来自这种保护。
长期被打压的孩子,反而更容易自我价值感低,觉得自己"不配";不敢表达需求,总在察言观色;既不会爱人也不会被爱。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人。
他们工作再好,也觉得不够好。他们被人夸奖,第一反应是"我不配"。他们不敢要,不敢说,不敢开心,不敢做自己。
因为他们的人生里,从来没有人对他们说过:"你做的很好","你值得","我为你开心"。
很多父母会说:我也不想扫兴啊,但我总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吧?那不就是溺爱吗?
这其实是对"助兴"的误解。
我们以为"不扫兴"就等于"有求必应",其实完全不是。
助兴的核心,从来不是"满足欲望",而是"看见和理解"。
我有个读者跟我分享过她妈妈的做法,我觉得特别好。
她大学时想买个包,2000多块,跟妈妈视频时随口提了一句。
妈妈说:"挺贵的啊。"
她心里一凉,准备说"那算了"。
妈妈接着说:"不过我看你眼睛都亮了,是真的很喜欢吧?"
她说她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不是因为妈妈要给她买,而是那句"我看你眼睛都亮了"。
有人看见了她的喜欢,没有否定,没有嘲笑。
![]()
然后妈妈说:"这样,你自己攒一半,妈妈给你补一半。女孩子嘛,喜欢漂亮的东西很正常,妈妈年轻时也这样。"
后来她自己做兼职攒够了钱,买了那个包。
但她说,最重要的不是那个包,而是妈妈那句话。
"从那以后,我知道自己的喜欢是被允许的。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喜欢一样东西,不用觉得羞耻。"
现在她工作了,每次想买什么东西,都会先跟妈妈说。不是要钱,就是想分享。
她说:"因为我知道,妈妈会替我开心,而不是泼冷水。"
你看,这就是真正的不扫兴。
不是立刻满足,而是先看见,再商量。
所以你看,助兴,不是孩子要什么你就给什么。
而是当孩子兴冲冲跑来说想要什么时,你先别急着说"不行"、"太贵了"、"没用"。
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问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它?跟我说说。"
认真听他说完。然后说:"我看得出来你真的很喜欢。"
这是第一步,叫"看见"。
接下来,不是立刻满足,而是一起商量:
"这个东西确实有点贵,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好不好?"
可以是"你自己攒一半,妈妈给你补一半",可以是"要不你做家务赚零花钱",也可以是"或者我们找个差不多的替代品",还可以是"咱们等到你生日的时候再买"。
![]()
这是第二步,叫"商量"。
有些东西确实不能买,也可以说,但换个说法。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家里没钱你不知道吗?整天就知道要这要那,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而是说:"妈妈理解你的喜欢,但这个确实超出预算了。咱们可以先存起来,等攒够了再买,或者找个替代品,你觉得怎么样?我知道你会有点失望,但妈妈相信你能理解。"
这是第三步,叫"给边界,但不否定"。
重点不是结果,而是让孩子知道:他的喜欢是被看见的,是值得被认真对待的。即使这一次不能满足,下一次他依然敢于表达。
如果你也曾是那个被扫兴的孩子——
请相信,那不是你的错。
你的每一份快乐都值得被看见。
你不需要考第一,才配得上被夸奖。
你不需要赚很多钱,才配得上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你本身,就值得被温柔以待。
![]()
如果你是父母——
下次孩子兴冲冲跑来的时候,能不能先别说"这有什么好高兴的"。
能不能先看着他闪闪发光的眼睛,问一句:
"怎么这么开心?快跟我说说。"
也许那件事在你看来不值一提。
但对他来说,那是他想跟你分享的全世界。
成全一个人的快乐,真的不难。
有时候,只需要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点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