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1 日,一位百万粉丝博主的发文让娃哈哈的商标迷局浮出水面:宗馥莉放弃使用 “娃哈哈” 商标,并非外界猜测的 “接班失利”,核心原因是这个国民品牌的商标权,实则由持股 46% 的杭州上城国资委掌控。
![]()
这个答案戳破了延续二十多年的 “宗家掌控娃哈哈” 的认知。公开资料显示,自 1999 年国企改制后,上城国资委就一直是娃哈哈的第一大股东,但诡异的是,这家持股近半的 “大东家” 从未拿过分红。
《经济参考报》的调查更直白:2008 到 2022 年间,娃哈哈集团账面不进行利润分配,管理层却以 “资金往来” 名义拿走分红,国资股东的权益被彻底 “悬空”。
更惊人的是,改制至今,上城国资委累积的 “挂帐” 已达上百亿。这意味着宗庆后、宗馥莉两代管理者搭建的 “利润体外循环体系”,早已将国资应得的收益拖成了一笔巨债。
![]()
从 “代工厂” 到 “新品牌”:宗馥莉的半年布局
当外界还在惋惜宗馥莉 “丢了商标” 时,时间线早已暴露她的真实意图。2025 年 2 月,宏胜集团一口气提交了 45 件 “娃小宗” 商标申请,覆盖食品、饮料、包装等全品类,这种饱和式注册绝非临时起意,更像是早已备好的 “后手”。
三个月后的 3 月,宗馥莉的动作更耐人寻味:她将杭州娃哈哈饮用水公司的桶装水销售权转给杭州迅尔城通,把自家品牌变成了代工厂。数据显示,娃哈哈每桶水仅赚 2.75 元加工费,而迅尔城通转卖给经销商的价格高达 7 元 / 桶,原公司利润直接断崖式下滑。
这波操作看似 “自损利益”,实则在为剥离娃哈哈资产铺路。
5 月,信托账户的一笔转账彻底引爆矛盾。宗馥莉从杜建英子女的信托账户转出资金后,7 月便爆出 “娃哈哈私生子上诉” 的丑闻,这场家族纠纷恰好给了她进一步调整布局的契机。
![]()
硬刚宗亲、关停 18 家分厂:“削藩” 背后的算盘
宗馥莉的 “决绝” 在 7 月达到顶峰。她以集团名义发函,叫停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的商标使用权,甚至查封工厂物资。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宗伟,是宗庆后的堂弟、她的亲叔叔,公司也是当年宗庆后一手扶持起来的。
宗伟派人参求、托人传话,始终联系不上宗馥莉。就连上城国资委派调查组介入后发函反对 “停止授权”,都被宗馥莉以 “商标合规问题” 顶了回去。被逼到绝境的宗伟只能推出 “沪小娃”,产品、渠道与娃哈哈一模一样,上演了家族内的 “品牌内战”。
这场冲突只是缩影。宗庆后当年靠 “诸侯分封制” 做大娃哈哈,全国厂房多由宗氏、杜氏宗亲打理,但宗馥莉接手后直接 “削藩”:深圳、大理、重庆等 18 家非宏胜系分厂被陆续关停,每家工厂的地皮加产线投资都有数亿元。
有内部人士透露,这些动作看似在瓦解娃哈哈,实则是在清理非核心资产。
![]()
国资扣人、宗家分流:娃哈哈真的散了?
面对宗馥莉的一系列操作,上城国资委并非毫无动作。在调停宗伟的纠纷无果后,国资方扣下了主导 “瓦解动作” 的核心人物严学峰,但这并未阻止宗馥莉的步伐。
9 月 12 日,宗馥莉突然辞任娃哈哈董事长,同时下发内部文件:2026 年起,宏胜系的合同、发票、门头全换成 “娃小宗”。
此时外界才恍然大悟,她不是 “输了”,而是早想好 “另起炉灶”—— 宏胜集团本就是娃哈哈的老牌代工厂,如今换标即可直接启动生产,此前更名的十余家 “宏胜系” 公司早已完成产能布局。
![]()
更戏剧的是市场的反应:宗馥莉的叔叔宗泽后推出 “娃小智”,宣称 “配方与娃哈哈一致、价格更低”,短短几天签约 153 家经销商;宗伟的 “沪小娃” 也在华东市场快速铺开。一个国民品牌,就这样裂解成三个宗家品牌的竞技场。
如今再看,宗馥莉放弃娃哈哈商标绝非被动妥协。从 2 月注册 “娃小宗”,到 3 月转卖销售权,再到 9 月辞任换标,每一步都精准指向 “脱离国资控制、打造自有品牌” 的目标。而上城国资委手握商标权却难阻分裂的现状,或许正是这场持续二十多年的股权博弈,最现实的结局。
信息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