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玻璃大王”曹德旺拿出100万给一个女孩换肾。谁料,女孩康复后却拒绝出院,还给了曹德旺一个意想不到的“报答”。
2015年初夏的福州,闷热的空气里,一封求助信静静地躺在曹德旺那张总被文件淹没的办公桌上。
信来自一个叫小玲的女孩,她在纸上写下:“我还年轻,只是想活下去。”
后面是触目惊心的诊断书,她的肾病已经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家里父母早已倾尽所有,百万医疗费像一道天堑横在眼前。
曹德旺,商界里响当当的“玻璃大王”,也是媒体口中的“中国首善”,2015年,他已经69岁,福耀玻璃在全球11个国家设厂,年产值数十亿。
可他总说自己是个农民的孩子,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13岁就辍学帮家里做小生意,也许正因为那段苦日子,他活得比谁都明白,一个人能活着、能自食其力,本身就是莫大的幸运。
曹德旺看完信,沉默了很久,他问助理:“这个女孩,查过了吗?”助理点头:“情况属实,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实在拿不出钱。”
曹德旺没再多问,直接吩咐:“都交给我,费用我来出,现在就联系医院。”
那天之后,小玲的命运在一个电话里悄然转折,她进了最好的医院,肾源很快找到,医生说手术很成功。
所有人都在等着这个故事的圆满结局——女孩康复出院,感激地鞠躬,说一句“谢谢”,然后回归自己的生活,可是,故事没有按剧本走。
手术后第40天,医生建议小玲可以出院了,可她却摇头:“我不想回家。”医院的病房外,曹德旺的助理为难地劝:“你已经恢复得很好了,家里人都盼着你回去。”
小玲低着头,手指绞在一起,声音却透着一股倔强:“我想留在这儿,出院了没地方去,你们能不能继续帮我生活?”
曹德旺得知后,沉默了很久,他没有第一时间去见小玲,而是让助理反复沟通,小玲却一口咬定:“你们有钱,这点生活费对你们来说不算什么,帮人就帮到底吧。”
他没有发火,也没有批评,只是那个午后,阳光透过病房的玻璃窗,曹德旺走进来,坐在床边,很平静地问:“你觉得我帮你,是应该的吗?”
小玲咬着嘴唇,不说话,空气里只剩下心跳和窗外的蝉鸣,“我小时候也受过很多人的帮助,”曹德旺轻声说,“可没有人能帮我一辈子,你现在有命了,剩下的,要靠你自己。”
小玲低下头,眼圈红了,却还是倔强地说:“你们有钱,为什么不能帮到底?”
曹德旺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然后站起身,走出病房,门关上的那一刻,他叹了一口气。
从80年代开始做慈善,他见过无数的“求助者”,有人感激涕零,也有人索取无度。
有人说:“你有钱,帮我理所当然。”有人却把他的帮助当成一张通往安逸的船票。
可即便如此,曹德旺从未停下脚步,有人曾问他:“你做这么多慈善,遇到过被误解、被利用吗?”
他坦率地笑:“多了,有时候,做善事,反而会被人骂。”记者又问:“那你后悔吗?”曹德旺摇头:“不后悔,行善不是为了回报,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选择。”
小玲最终还是出院了,她没再回家,而是去了城市里的一家小超市打工,起初,她还是觉得委屈,觉得曹德旺没有“帮到底”,可慢慢地,她在打工的日日夜夜里,体会到了生活的重量。
有一天,她给曹德旺写了一封信,只有短短几句话:“谢谢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的每一天,我都在努力工作,也许有一天,我也能像您一样,帮别人成为更好的人。”
曹德旺收到信,没有回,有些回应,不需要语言,那一刻,他的眼里有光,像是看到自己年轻时在田埂上奔跑的影子。
其实,这才是慈善最真实的一面,不是每一份付出都能换来感恩,不是每一次帮助都能有圆满结局,善良,从来不是交换,而是一种选择。
2015年这场“换肾风波”,在外人看来是“玻璃大王”一次“被泼冷水”的慈善经历,可在曹德旺自己眼里,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又一场遇见。
他依旧在做慈善,福建、云南、四川、大凉山……曹德旺的名字出现在一份份捐赠名单上,他捐建希望小学,设立教育基金会,哪怕有人说他“傻”,他说:“我宁愿傻一点。”
这就是曹德旺,一个经历过苦难、见过人心百态的老人,依然愿意相信善意、传递善良,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这个世界:真正的慈善,是不问回报的付出。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