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你问同事“这个紧急报告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对方却答“这个报告挺复杂,可能要花不少时间。”你追问“主要给谁看?”他又 说“这报告很重要,领导很重视。”层层回应,却从未触及问题本身,妥妥的答非所问,鸡同鸭讲,让人感觉把问题丢进了黑洞,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
这种模式并非智力问题,而是思维惰性与认知僵化的外化。网络上有人戏称他们为“预制人”,意思是他们就像流水线上的“预制菜”一样,看上去完整,却缺少鲜活的认知与个性化判断,只剩一套预设程序和难以解冻的认知模板。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这类现象愈发普遍,正在成为职场沟通与决策的深层障碍,值得警惕和反思。
![]()
01 无处不在的预制人
“预制人”并非只存在于笑料和段子里,他们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其沟通上的卡顿与思维上的固化,通常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类典型模式上:
1、理解能力差,需要别人一遍遍重复
这类人接收信息,仿佛永远处于“信号不良”的状态,常需旁人反复强调才能勉强理解。明明是清晰完整的输入,他们却只能捕捉到零散片段,不停要求重复与确认。比如你发出一份明确的通知:“本周五10点,在A会议室召开季度总结会,请提前打印自己的总结报告。”但很快就会收到连环追问:“是下周五吗?”“需要打印报告吗?”“在哪个会议室?”原本已经一句话说清楚的事,又被拆解成多轮问答,沟通成本被无谓拉长,让简单的协作变得疲惫而低效。
2、无法同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些“预制人”仿佛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与他人同频共振。他们的交流,更像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而非双向的互动。
这类“预制人”常活在自己的频道里,把交流做成了独白而非互动。别人需要的是理解与回应,他们给出的却是转移焦点的自说自话。
有次K哥在咖啡馆等人,偶然听到隔壁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我最近在考虑辞职,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很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很明显,说这话的小伙子在期待对方的一些建议或理解,但对方的回应却是:“哦,我上次辞职的时候,也和你差不多,不过我很快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工资也比以前多,我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这么幸运……”。
这位倾听者,瞬间把对话的焦点转移到自己的经历上,完全忽略了对面倾诉者迷茫和求助的信号。让对话成了浪费时间和表情的无效交流。
3、拒绝思考,喜欢套模板
这类人习惯用固定话术和既定流程应对一切,遇到稍复杂、需独立判断的情境,便本能寻找“认知捷径”,而不会就地分析、灵活应对。
K哥看到一段视频:一名大学生山路骑行时跌入深沟。照常理,他应该立刻高喊“救命”以引起路人的注意,但他喊的却是“你好”。即使有路过的人听见了,也不会特别留意,径直走开了。所幸后来他还是被路人发现并救起。大家一边施救一边调侃:“第一次见这种场合还喊‘你好’的。”
“你好”虽然是常见开场,但情境优先。44身处险境的首要任务是高效求救,而不是死守“礼貌模板”。当模板凌驾于目的与情境之上,判断力就被格式化,机会也被反复错过。
02 预制人是一种“社会性愚蠢”
“预制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沟通上的不足,而是反映了更深层的社会学现象。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提出过“社会性愚蠢”这一概念。他指出,这种愚蠢并不是智力低下,而是人在特定环境中选择放弃独立思考,被群体思潮和固有模式裹挟,最终陷入思维僵化。一旦认知被预设,就很难再自行修正。
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里提到过一个经典案例:一家珠宝店老板想清理滞销的绿松石首饰,本来打算按原价的一半出售。结果店员看错,把价格标成了原价的两倍。没想到,这批首饰却被一抢而空。原因就在于,消费者在陌生领域常会不自觉地套用一个思维模式,“越贵=越好”。高价成了触发器,让人直接联想到“品质更优”,从而省略了本应有的理性判断。
这和“预制人”的反应如出一辙。在面对某些信息和情境时,他们习惯依赖省力的反应模式,一旦某个“按钮”被触发,就会沿着既定轨道思考,缺乏应有的批判性和跳脱力。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社会性愚蠢”在群体中更容易被放大。当个体沉浸于主流观点或依赖便捷路径时,往往会毫无抵抗地接受各种“投喂”,逐渐放弃独立判断。
03 预制人是如何炼成的?
“预制人”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而是信息过载、工作环境和心理倾向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信息过载的副作用
数字时代的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消费,正在不断制造“预制人”。每天刷短视频、追新闻推送,海量信息以高速、轻量、娱乐化的方式冲击感官,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浅尝辄止,深度阅读和批判思考反而成了奢侈。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评选出的2024年度热词“Brain rot”(脑腐),正好揭示了这一现象:过度沉迷低质量、碎片化内容,会让人的认知逐渐退化。“预制人”的思维僵化,正是这种信息快餐文化长期喂养的结果。
2、制度化的驯化
职场中常见的流程和模板,确实能提升效率,但当它们被过度依赖时,就成了“驯化”工具。许多企业为了追求效率与可控性,把复杂的工作拆解成固定流程,员工完全不用思考,只需照单执行即可。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了等待指令、套用模板,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被掏空,思维也随之僵化,逐渐沦为了缺乏创造力和应变力的“预制人”。
3、心理上的自我防御
除了外部环境,人类自身的“认知惰性”也在助推“预制人”的形成。面对复杂问题,我们本能地倾向选择最省力、最熟悉的路径,更愿意依赖经验、套用固有模式,或等待他人给出答案。这种对确定性的渴求和对不确定性的回避,让“预制好的答案”显得更具诱惑力。
如今人工智能的普及,看似解放了人类的劳力,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种认知惰性。当机器可以轻易给出“最佳方案”时,人们对独立思考的需求就会降低,主动思考的意愿也随之被大大削弱。
04 不做预制人
如何摆脱“预制人”的陷阱,成为鲜活、有思想的个体,是数字时代每个人自我实现的重要课题。K哥建议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保持思维弹性,警惕思维固化
警惕思维固化,主动保持觉醒和反思。我们要学会冲破各种“信息茧房”,主动拓展信息来源,接触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常常有意识的问自己:我的想法是不是被习惯限制了?我的理解是否足够全面?这些练习能帮你把思考从自动化模式里抽离出来。
2、跳出舒适圈,接受不确定性
在一个唯一不变就是变化的时代,过度依恋已知和熟悉,只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僵硬。尝试探索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与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交流,这些经历都能拓展我们的视野,锻炼我们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3、保持空杯心态,获取多样化观点
放下偏见,虚心倾听,敢于承认自己的认知有限。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道多少,而在于对未知保持敬畏,对差异保持开放。沟通时少一些先入为主,多一些理解和同理心。把每次交流都当作学习机会,从他人的视角汲取养分,才能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不被单一信息左右。
经济学家奇波拉在《人类愚蠢基本定律》中指出,愚蠢的人往往让他人受害,却无益于自己,还会拖累社会。今天的“预制人”正活生生印证了这一点。应对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抱怨,而是提醒自己别被预制化,在信息洪流中坚持批判精神与探索欲。愿我们始终保有独立思考的锋芒,敢于质疑,也能带着温度前行。
来源 |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作者 | Mr.K ; 编辑 | 虾饺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