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医院抢面包,你听说过吗?
最近
“新中式养生”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
带有“药食同源”标签的中式药膳面包
开始受到年轻人追捧
不少人把医院的面包门店
当作新的网红打卡点
![]()
“药膳面包”走红
八珍司康、甘麦大枣包、七宝美髯包……单是名字就已经足够让中国人的DNA动了。各种医院饭堂、药店推出的中式药膳面包走红,吸引不少年轻人购买。
今年上半年,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刚推出就成了当地爆款,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在1小时内售罄。据了解,“药膳粽子”“祛湿绿豆糕”也已经在开发的路上了。
![]()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医食堂”推出了颇具地方和医院双重特色的“折耳根面包”。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也有一家烘焙店卖中式面包。据养生爱好者小九(化名)介绍,她先后买过荷叶消暑包、黄芪养生包、麦冬吐司等,“馅料很丰满,味道和市面上的普通面包确实不太一样,但整体是好吃的。”
![]()
北京同仁堂也推出了多款中式面包,在相关门店可看见,柜台里有枸杞原浆牛角包、陈皮肉桂苹果酥、蜂蜜黄芪胡萝卜吐司、五红丹麦卷等多款中式面包,价格在16-36元之间。
李新(化名)买过几次同仁堂的中式面包,据她形容,金瓜枸杞软欧包、枸杞原浆牛角包吃起来没有明显的中药味,是一种不太腻的甜味。
网友评论:
可以向全球推广
对于医院里药膳面包的热销
网友也炸开了锅,意见不一
不少网友表示支持:
这样的中式面包有创新性
可以向全球推广!
![]()
但也有网友质疑
中式面包真有保健效果吗?
叫“情绪安慰面包”也许更合适
![]()
理性降温:
面包终究不是“药”
“药膳面包”的爆红,首先赢在文化叙事。八珍、甘麦大枣、七宝美髯……这些源自《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古医书的经典方名,自带千年中医药的“品牌背书”,比普通商业广告更能触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医学的呈现不再局限于苦药汤,而是可以握在手里、吃进嘴里的日常味道,以年轻化的姿态走进都市商圈,这是一次中医文化与市场需求间的深度握手。
不过,对于“药膳面包”的实际养生疗效,要理性看待。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药膳面包既然称为药膳,就要辨症用药,讲究中医药理论配伍,将药食同源食材和面包科学结合。不管是卖面包的,还是吃面包的,要明确两点:一是面包本质仍是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二是有效性取决于体质适配性与食用量,过量摄入反而加重代谢负担。
也因此,面对冠着“中医药”名头的食品,消费者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可以为了味道购买、为了文化认同购买、为了好奇购买,而不必特别期待它真的能“对症”解决问题。
年轻人买的不是药
是情绪价值
从营养学角度看,用中药做面包,有效成分的剂量、稳定性确实都还有讨论空间。但从消费心理上来说,年轻人吃下去的可能不是药效,而是情绪价值。
它不像喝中药那样苦涩沉重,而是以轻松、美味的方式,完成一场低门槛的“自我关怀”。在传统中医语境里,“药食同源”是基于体质调理的养生智慧。但在年轻人这里,它更像一个“带文化感的生活标签”。
更关键的是,医院、老字号推出的养生面包,大多遵循“少油、少糖、少添加”的原则,精准契合了年轻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选择这类面包,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暗合了“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这种“双重满足”,远比单纯的“养生功效”更有吸引力。
你会去医院买药膳面包吗?
对于医院卖养生面包
你怎么看?
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内容综自央视网、新闻坊、中国新闻周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燃新闻、央视三农、有机之光、东京烘焙职业人等
封面:摄图网
︱往期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