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月薪6000,国外年薪上亿,天才少年出走海外,临走留下三句箴言,究竟是为自己行为找的借口,还是真正的确有其事?
前段时间,北大数学天才许晨阳出走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说他不爱国,有人感慨惋惜,也有人看着笑而不语。但是少有人知的是,在此之前,他已经拒绝过一次美国的千万年薪加绿卡邀约,只说了四个字“我要回国”,就毅然投身到了国家建设。但是仅仅6年后,许晨阳就做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决定。这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聊聊数学天才许晨阳。据传许晨阳在走之前,在论坛上留下了三句话:“论资排辈,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学术造假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科研殿堂本该属于真理,如今却成了逐利的决斗场。”
这句话的真实性其实无从考证,但是先归国后赴美,确有其事,也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掀开了迷雾一角: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能把这样一个国宝级的天才给逼走了?
想知道许晨阳有多牛,咱们先来看看他的履历,那简直就是一本爽文小说男主角的模板。1981年,许晨阳出生在重庆,当咱们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降维打击了。17岁,他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轻松拿下金牌,直接入选国家集训队,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数学界的国家队预备役。1999年,许晨阳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这地方号称中国第一学府第一系,里面全是各省来的状元和天才。结果许晨阳进去照样是大神级别的存在:普通人吭哧吭哧读四年的本科,他三年就读完了;别人再花三年读的硕士,他两年搞定。5年时间,在天才云集的北大拿下了本硕学位,这已经不是学霸了,这是学神,是数学天赋直接焊在脑门上的那种人。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这才哪到哪。硕士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了全球数学的圣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随后又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研究。在美国那几年,他就已经在国际数学界崭露头角了,简单说,他推动了一个停滞了100多年的数学理论的进展。
当时,美国一众常青藤名校抢着要他,给他开出了天价的薪水和顶级的科研条件。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留在美国的时候,2012年许晨阳做了一个让很多人热血沸腾的决定——回国。他加入了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心里揣着一个巨大的抱负:要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代数几何学派。
回国后的那6年,他确实是拼了命地在干。他把自己当成一个火种,在北大招收了一大批有天赋的研究生和博士,手把手地带,硬是拉起了一支年轻的代数几何队伍。可以说,他一个人就把北大乃至中国的代数几何水平往上拔高了一个层次。那几年,他在国际上连续拿奖,解决了困扰学界十多年的难题。所有人都觉得中国数学的未来有希望了。
然而,故事的走向往往比电影还离谱。就在大家以为这位数学战神会扎根北大为国效力一辈子的时候,2018年他做出了那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辞职,重返美国,去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一个曾经毅然决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国的人,为什么6年之后又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三句振聋发聩的临别赠言。
第一句,学术圈论资排辈太严重。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资历压垮创新,不是看你有多大本事,而是看你有多大年纪,跟了哪个导师,进了哪个圈子。一个刚出道的绝世高手可能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资源和项目全被那些“武林前辈”们把持着。年轻人有再好的想法,也只能跟在后面打杂,署名往后排,甚至有时候你的研究成果都成了别人晋升的嫁衣。这种环境对一个只想纯粹搞学问的天才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窒息。
第二句,学术造假严重,造假成本太低。这一点更是戳到了痛处。咱们都知道,做科研,尤其是基础科学,那是苦差事,需要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诚实。可当周围的人都在靠复制粘贴、靠编造数据就能轻松拿到经费、评上职称的时候,让那些老老实实做学问的人怎么想?许晨阳这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看到这种风气,心里的失望可想而知。
第三句,学风过于浮躁,做学问是为了发财出名。一句话道尽了所有心酸:急着出成果,急着发论文,急着变现。一个项目给你三年时间不出东西就砍掉,可真正的科学突破,哪个不是熬出来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花了十几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也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当所有人都想走捷径、赚快钱的时候,谁还愿意去啃那些最硬的骨头,去探索那些最根本的科学问题?
除了这三点,还有一个细节,听得像个笑话,但却无比真实。许晨阳在北大开的课,那可是世界顶级的代数几何课程。结果他的一位学生后来在网上说:“当时不知道许教授这么牛,不然就不玩手机,好好听课了。” 一个数学系的学生竟然连自己领域里的世界级大神都不认识,还在他的课上玩手机。这已经不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了,这反映出的是一种普遍的麻木和对知识缺乏敬畏的氛围。
许晨阳研究的领域,全球能跟他聊明白的也就二三十人。他回到国内,几乎找不到一个能平等对话的同行,只能孤军奋战。讲台上,他讲着最前沿的理论;讲台下,学生却在刷着短视频。这种巨大的孤独感可能才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许晨阳不是特例,和他并称为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另外三大天才——朱新文、张伟、恽之玮,最后无一例外,全都留在了美国高校。唐爽也被扎克伯格以2亿美元的年薪挖走。
更讽刺的还在后头,2020年11月,已经在美国任教的许晨阳获得2021年度的科尔代数学奖,这个奖项是国际代数学领域的顶级大奖,设立了快100年,从来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过,许晨阳代表中国人第一次拿下了这个桂冠。
许晨阳的离开不是人才的流失,而是一声警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学术环境里那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大学里能让一个年轻人凭本事而不是靠关系出人头地?
什么时候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能鼓励“十年磨一剑”而不是“一年发十篇”?什么时候我们的课堂上不再有玩手机的学生和孤独的教授?到那个时候,或许我们才能真正自信地说,我们配得上拥有像许晨阳这样的天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