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到底是“橘子”还是“桔子”?

0
分享至

如今正是橘子成熟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吃橘子,那么你知道到底是“橘子”还是“桔子”吗?一起来看看吧~


01

“橘子”还是“桔子”?

“桔”与“橘”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读jú,本为树名,即橘子树,果实红黄色,果肉多汁,味甜酸,是一种常见水果,也称其果实。,读jié,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也称桔梗。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橘”“桔”两字“井水不犯河水”,使用“泾渭分明”,从不混搭在一起。《说文解字》释“橘”为“果。出江南。从木矞声。居聿切”;释“桔”为“桔梗,药名。从木吉声。一曰直木。古屑切”。“橘”读作jú,指果;“桔”读作jié,即桔梗,指药。



且自古以来,“橘”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多使用“橘”,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战国屈原《九章·橘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北宋苏轼《赠刘景文》)等。

而从“橘”和“桔”的读音发展历史上看,它们也不是一个汉字。《康熙字典》记录“橘”读jú,而“桔”只有一个读音jié。1932年出版的《词源》也标注“桔”只有jié这一个读音。直到1980年的《辞海》中“桔”增加了一个读音(jú),而同时期的《新华字典》《同音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也只说桔是橘的俗字,或者异体字,但并不是“橘”的本字。


02

“桔”何时开始和“橘”混用了?

那么,“桔”是何时开始有“jú”的读音,用于指代“橘子”这类水果,和“橘”字混用的呢?

追溯文献可知,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桔”指代“橘”的情况。清李调元《卍斋琐录》中提到粤东“呼橘为吉、写橘为桔”。此外,清翟灏《通俗编》中也提到民间“桔、橘”二字的混用现象:“《本草纲目》:‘橘,从音鹬,谐声也。’《事类合璧》:‘橘逾淮而北,变为枳。’俗作‘桔’,非。按:桔,音吉,义为直木。《通俗文》:‘木直曰桔。’与橘异。然今南方俗写橘为桔,而北人则鲜知其别,往往混书。”这反映了当时“桔”指代“橘”在民间已经较为普遍。


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曾将“橘”简化为“桔”,并说明“中药桔梗的桔仍读jié”。但是,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中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 ”这样,“桔”就不能再作为“橘”的简化字了。所以在书报刊物等正式文献中,还是建议不要把“橘”写成“桔”。

但因习惯使然,民间仍然存在“桔、橘”通用的现象。“桔”更多地出现在方言和一些非正式场合中,因“桔”笔画较少、易于书写,且和表“吉祥”的“吉”字形相近,寓意较好,故现在仍有人以之指代“橘”,如一些小商贩在售卖水果时会将“橘子”写成“桔子”。此外,在部分地区的方言里,人们也习惯说“桔子”,像粤东地区方言中的“吉”“桔”“橘”音近,民众大多习惯使用“桔子”指称“橘子”。


03

如何分辨“橘、柚、柑、橙”?

日常生活中,除了橘,柚、柑、橙也极为常见,并且很多人不太能分得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一起来看看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吧~

柑橘类果树出现在华夏大地已逾千年,各代典籍中均留有丰富记载。先秦时期的《尚书·禹贡》中就说“淮海惟扬州……厥包橘柚,锡贡”。“橘柚”是柑橘类水果早期的统称,那时人们或已意识到“橘、柚”是不同的水果,但对“柑、橙”的单独记载较少。

西汉孔安国为《尚书》作注曰“小曰橘,大曰柚”,从果实大小区分“橘、柚”,“柑、橙”可能被包含在广义的柑橘中。


自晋代开始,人们对“柑、橙”的认识有了进展。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提到“橘柚类甚多,甘、橙、枳皆是”,点明“柑(甘)、橙”同为橘柚类水果。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柑乃橘之属,滋味甘美特异者也”,明确指出“柑”属于橘类,且因其味道甘美独特而被区分出来。

唐李善注《上林赋》引东晋郭璞语“黄甘,橘属,而味精”,强调“柑”属橘类且味道甜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关于“橙”的记载为:“橙,橘属。从木,登声。丈庚切。”表明“橙”属于橘类。


到了宋代,人们对柑橘类水果的认知更为深入,出现了以果皮颜色分类的记载。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记载“柚比橘黄白色而大”,意思是柚子相比橘子,颜色呈黄白色,且个头更大。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言:“橘实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厚而黄,味甘而不甚辛。”“柑皮纹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橙乃橘属之大者,晚熟耐久。”该书从果皮纹理、颜色、内膜及滋味等方面,对柑橘类水果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些性状在现代植物分类学中仍是重要区分依据。

清谢坤《春草堂集》记载“橘大而扁者,名之曰柑。似柑而肥大者,名之曰橙。似橙而再大者,名之曰柚。似柚而圆净者,名之曰橼”,通过果实大小和形状方面的对比,对橘、柑、橙、柚进行了定义和区分。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现代辞书将“橘”定义为常绿乔木,果扁球形,红或橙黄色,果皮薄而宽松,易剥离,味酸甜。“柚”为常绿乔木,果实大,圆球形、扁球形或梨形,果皮厚,难剥离,果肉白色或粉红色,味酸甜。“柑”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果实近于球形,皮粗厚,味甜酸适度。“橙”为常绿乔木或灌木,果实圆球形或卵圆形,皮较厚,不易剥离,果肉多汁,味酸甜。

通过这些辞书可见,“橘、柚、柑、橙”在外观、口感和植物学分类上都存在差异。从外观大小来看,橘最小,柑、橙次之,柚最大;就剥皮的难易程度而言,橘最易,而后是柑,再是橙、柚。


橘、柚、柑、橙

你会分辨了吗?

你觉得“橘子”和“桔子”可以混用吗?

你习惯用哪个字呢?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综合自:科普中国、语言文字报《“橘、桔、柚、柑、橙”的前世今生》、NF蜜桔、王岚同学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象新闻 incentive-icons
大象新闻
河南广电官方网易号!
127553文章数 27225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