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降了300块,合适的房子反倒更难抢了。”在北京找房的网友栗子刷着租房APP一脸困惑。他的遭遇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50城住宅租金累计下跌1.37%,北京三里屯的合租价较峰值降了100元/月,整租跌幅更是达到300-400元/月。
但租客体感里,可选房源并没变多,就像雨天里乘客叫不到车、司机却空跑的荒诞场景。
![]()
这种供需错位在数据上更显割裂。CRIC监测显示,2025年7月全国55城个人房源挂牌量达61.8万间,同比暴涨12.19%,创近三年峰值。
一边是房东扎堆直租,另一边是租客抱怨“好房难寻”,中介则卡在中间:除了毕业季,平时带看量连往年一半都不到。“要么给钱买服务,要么花时间赌运气。”栗子的总结道破关键。
他宁愿每月交10%服务费选托管房,也不愿直接对接房东——毕竟水管爆了能有人上门,家电坏了不用反复沟通,这种“租房保险”成了年轻人的刚需。
![]()
链家、自如、贝壳等平台正是抓住这点,撑起了两种主流模式:收中介费却无服务的“中介模式”,和免中介费但收服务费的“托管模式”。
租房市场的悖论,根源藏在正在迭代的托管模式里。从重托管到轻托管的转型中,旧问题没解决,新矛盾又滋生。
重托管曾是行业主流,自如的“心舍”标准化装修、蛋壳公寓的集中收房都属此类。平台低价收房、精装后转租,靠差价盈利。
但北京老破小里的“魔幻现实”戳破了假象:外墙统一翻新的楼栋里,楼道墙皮剥落,屋内却装着智能门锁和大理石台面,堪称“老黄瓜刷绿漆”。
![]()
这种装修根本掩盖不了设施老化、无物业等硬伤,反而推高成本——中高档小区要做“漫奢”定制装修,老房子要标准化改造,成本压不下来,租金自然降不动。
更致命的是时代变了。“房地产上行周期时,租金跟着房价涨,前期装修投入能快速回本。”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点破关键。
如今租金下滑、租金贷被禁,平台承诺给房东的“保底租金”成了烫手山芋,蛋壳公寓暴雷的教训还在眼前。
9月15日实施的《住房租赁条例》更要求企业配专职管理员、定期检测空气质量,运营成本再增一块。
![]()
轻托管本被寄予厚望。贝壳“省心租”为代表的模式不搞大修,只添软装,租金比重托管便宜。但10%服务费只包维修、没有保洁,性价比遭诟病。
“换个灯泡要等三天,服务费花得冤。”有租客吐槽。没有装修溢价支撑,轻托管只能靠服务费盈利,可人力维修成本摆在那,降价空间早已被压缩殆尽。
严查隔断房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北京中介透露,两居改三居的隔断房能多赚2000元/月,一旦拆除,重托管合租立马亏本,房东干脆收回房源自己出租。这就解释了为何房源总量涨了,中介手里的好房却少了。
9月15日《住房租赁条例》正式施行,给混沌的市场划下红线:厨房阳台不能租人、租赁合同要实名备案、房东不能乱扣押金。更关键的是,它逼着行业从“赚差价”转向“做服务”。
轻托管正在成为新方向。清华大学白皮书指出,这种“平进平出+服务收费”的模式,能让租金回归理性,还能通过专业服务盘活存量房。
贝壳省心租的尝试很有启发:用数字化系统管理房源,推出“六芒星”服务体系,连换租、公积金直付都能搞定。这印证了张波的判断:“200块的酒店没人要五星服务,但基础响应速度必须跟上。”
![]()
政策也在发力托底。三季度全国新增5.7万套租赁房,72%是保租房,核心八城保租房占比近五成。
福建4900万保租房贷款、宁波1亿专项债落地,正在补民生短板。而存量改造的推进,让城市核心区的老房子能变“宜居房”,缓解供需错配。
个人房东的角色也在被规范。《条例》要求房东公示房源产权、不能擅自进房,还鼓励长期出租给政策支持。
这意味着“黑房东”会减少,直租房源的可靠性提升,租客不用再在“低价”和“安心”间纠结。
![]()
“降温不是衰退,是挤泡沫。”有中介感慨。租金下降挤掉了装修溢价,新规挤掉了不规范操作,最终留下的会是“服务值多少钱,就收多少费”的健康市场。
从“抢房”到“选房”,从“赚差价”到“做服务”,租房市场的阵痛里,正藏着更规范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