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皇帝:朱元璋的逆袭之路》-32
【丞相终结者】
如此来看,杀胡惟庸简单,撤销丞相才比较困难。丞相连着中书省,要彻底让丞相消失,就要让中书省这个机构也一并消失,否则就算官名再怎么换,它的首领行使的还是丞相的权力。
这才是大事,为了帝国的稳定,权力的平稳交接,既要做得稳妥,又要把影响消除到最小,没有个长期的过程做不来。
解决胡惟庸只需要一道旨意,顶多半天时间。解决丞相和中书省需要多少工夫,别忘了,老朱的性格是沉稳持重,他给出的数字是六道旨意,五年时间。
第一道旨意从洪武九年开始,朱元璋下诏,撤销自元制继承而来的行中书省设置,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集军、政、经于一体的一级行政区,我们今天所说“省”的区划,就自它而来。
行中书省,顾名思义,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在体制上有总揽地方军国重事的权力。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司)和行省相比,档次就降了不是一点。在地方一级,与它并列的还有另两个司:提刑按察司(简称提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它们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事,并称“三司”。
![]()
这一下,原来的行中书省就不存在了,权力被一分为三,三司互不统属,各对中央负责。
几个月后,第二道旨意来了:取消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和参知政事。
这些是丞相的重要副手,现在中书省除了胡惟庸,还剩下右丞丁玉,和李伯升、王溥这些兼职的平章政事在办公。
洪武十年三月,第三道旨意,命李善长与李文忠共议军国重事,规定: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
三个月后,第四道旨意:丁玉调出中书省,改任御史大夫,又将中书省衙署内的佐理官员全部调走。曾经人头攒动的中书省,只剩了胡惟庸和汪广洋两个左右丞相(汪广洋在三月被调回担任右丞相,胡惟庸荣升左丞相)。
到这一步,朱元璋已经摊牌了。
接下去三个月内,第五第六道旨意接踵而至,先是命令六部所属诸司:奏事毋关白(禀报)中书省。后是将在陕西督办军事的李文忠调回京师,名他提督大都督府事。
图穷匕见。
这些命令目的很明确,先是调整地方机构,设置三司,收回中书省对地方的控制力。随后一步步精简中书省人员,只剩胡惟庸一个光杆司令。调回李文忠坐镇京师,消除一切不安定因素。
这中间,不忘时时安抚胡惟庸一下,比如将中书省左右丞相升为正一品(原来是正二品);让胡惟庸的靠山李善长与李文忠共议军国重事;再让胡惟庸荣升左丞相。一会胡萝卜一会大棒,搞得胡惟庸忽悲忽喜,云里雾里,摸不清老朱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接下来的事情就不用细说了,胡惟庸就像一只被拔光羽毛的公鸡,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他明白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