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内心越是感到失败的人,越对伴侣行使权力

分享至

内心越是感到失败的人,越对伴侣行使权力。

在亲密关系的复杂图景中,一种看似矛盾却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个体在外部世界所感知到的失败与无力,往往并非转化为家庭中的温柔与妥协,而是异化为对伴侣更为强烈的控制与支配。这种行为的背后,并非源于强大的自我,而恰恰根植于一种深刻的内在虚弱。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审视,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这样一条因果链:内心的失败感作为动力源头,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转化,最终以权力行使的行为模式在亲密关系中显现,其代价则是关系的本质被侵蚀与损害。

挫败感:权力渴求的心理源头

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如同一座建筑,需要外部成就与社会认可作为基石。当一个人在职业、社交或个人追求等领域持续经历挫败——例如项目受阻、竞争失利或价值被否定——这些挫败便会内化为一种深刻的“自我失败感”。这种感受远不止于对单一事件的失望,它更是一种对自身能力与存在价值的根本性质疑。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自尊是个体心理结构的稳定器。持续的挫败会严重侵蚀自尊水平,引发强烈的焦虑与心理失衡。个体体验到一种对生活失去控制的无力与恐惧,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为了摆脱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心灵会本能地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试图重建控制感与价值感。此时,亲密关系——这个被视为最安全、最稳定的环境——便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转移内部压力的首要场域。

投射与转移:从内部挫败到外部控制的心理路径

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必须寻找到一个出口。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处理内心冲突与焦虑的无意识策略。在“失败感”的案例中,两种机制扮演了核心角色:“转移”与“投射”。

“转移”在此过程中尤为关键。个体无法直接向老板、同事或社会规则宣泄的愤怒、屈辱与无助,需要找到一个更安全、更具包容性的对象进行释放。伴侣,往往成为了这个“安全”的宣泄目标。于是,对外部世界的攻击性,被无意识地转移到了亲密关系内部。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