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厌倦,是力比多无法在客体上找到落脚点的状态

分享至

厌倦,是力比多无法在客体上找到落脚点的状态。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厌倦是一种普遍且令人不适的情感体验。它远不止是简单的无聊或乏味,在心理动力学的视角下,厌倦揭示了个体内部心理能量运作机制的深刻困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用以解读这种状态的核心:厌倦,本质上是心理能量——即力比多——无法在客体上找到稳定落脚点时所呈现的心理悬置现象。

力比多与客体:心理世界的能量投注

要理解上述论断,首先需理清两个核心概念:力比多与客体。在经典弗洛伊德理论中,力比多并非仅指性本能,它更广泛地代表了一种寻求快乐与联结的心理能量,是驱动我们行动、思考、创造与爱欲的根本动力。它如同心理世界的血液,需要持续不断地流动与循环。

“客体”在精神分析术语中,则指力比多所投注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外在的,如一个人、一项工作、一个兴趣爱好或一个追求的目标;也可以是内在的,如一个理想、一种价值观或自我形象。力比多成功投注于一个客体的过程,被称为“贯注”。当贯注成功发生时,个体与客体之间便建立起一种充满活力的心理联结。我们爱一个人时,力比多便倾注于对方身上,从中获得满足与喜悦;我们沉浸于某项创作时,力比多便全然贯注于活动本身,进入“心流”状态。此时的力比多找到了其家园,心理能量得以有序地组织、释放和消耗,个体由此体验到生命的充实、方向与意义。

厌倦的生成:力比多的投注失败与能量淤积

厌倦的产生,标志着上述良性循环的断裂。它发生于力比多无法在既有客体上维持稳定贯注的时刻。这一过程通常由以下几种情况引发:

首先,是客体的失效与枯竭。当一个客体被完全探索、不再具备新鲜感或挑战性时,它便失去了承载力比多的能力。一份完全程式化的工作、一段缺乏深度交流的关系、一种已被彻底掌握的技能,都可能沦为“失效客体”。它们无法再为力比多提供新的探索空间与精神报偿,变得如同已被嚼尽的食物,索然无味。此时,自我会下意识地从该客体上撤回力比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