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了75岁,生活节奏慢了下来,但健康的“隐形杀手”可能正在身边悄悄潜伏。王大妈今年78岁,和老伴住在市区的小区里。退休后,儿女工作忙,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
王大妈觉得自己“什么都还能做”,于是有空就外出帮忙带孩子、串门、操心事情,觉得必须多动才不生锈。但前不久她忽然感到胸口隐隐作痛,去医院检查时,医生无奈地摇头:“大妈,您啊,真是太操心太能折腾了!这年纪,能安心打几圈麻将,就是最好的生活。千万别再一头扎进这些伤身的事里。”
![]()
为什么医生会提倡“宁可打打麻将,也别折腾”?日常生活中,有些习惯看似“勤快”“有活力”,其实却是健康的定时炸弹。
尤其是过了75岁,这7件事,看看您是不是还在做?有的行为,第4个许多人没当回事,却一不小心埋下大隐患。
健康,其实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别逞强。下面我们用科学的视角,为大家揭开75岁之后不推荐去做的7件事。
哈佛医学院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有研究发现,高龄老人“维持适度活动,注意心理愉快”,比单纯一味折腾更加长寿。有些“传统观念”的做法,恰恰在老年阶段变得危险起来。
频繁大扫除、替人带小孩、夜间外出凑热闹等活动,表面上看是“充实”,实际上非常容易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据《中国老年健康调查报告》统计,75岁以上老人因意外跌倒住院的概率高达18.9%,远高于60-74岁组。
不仅如此,有大量研究提示,过度操劳、过多受凉、情绪激动等,都可能加速慢性病恶化。临床数据显示,75岁后突发性心梗、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中,有60%以上和生活习惯直接相关。
反观经常与人打麻将、慢聊天的老人,既锻炼大脑又维持了情绪平和,无须承担过度体力劳动和精神刺激,反而让心身双收获。很多研究把这种适度社交、规律作息,称为“长寿关键习惯”。
![]()
医生告诫,过了75岁的人,更容易被这些生活习惯“坑”到身体。以下这7件事,减少甚至避免,身体许多不适或许会缓解:
自行搬重物不少老人不服老,总喜欢亲力亲为搬米粮、提重物、打扫家具。但研究发现,心脏负担瞬时增大35%,极易诱发血压骤升、心脏猝发问题。
频繁爬高、上梯子年纪大了,前庭功能老化、肌肉力量下降,7成老人有不同程度平衡障碍。频繁爬高取物,跌倒概率显著上升。
通宵娱乐、熬夜打牌有些老人打麻将一坐五六小时,半夜还不休息。失眠、熬夜,会令大脑神经元凋亡率提升13.5%,加速衰老。
长时间照顾小孙辈,昼夜颠倒帮助带娃初衷虽好,但常常变成体力、脑力、时间“三重超载”。多项研究已提示,连续照顾孙辈超过每天6小时,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病发生率增至正常组1.4倍。
大冷天随意外出、贪凉冬季老年人外出感冒气管炎激增,75岁以后单次着凉即中风的风险提升23.1%。
![]()
喜新求异盲目试药、补品“谁家儿女送的补品、神药”层出不穷。2019年一项多中心调查显示,85%以上75岁老人误服药品导致不良反应。
过度操心操劳,凡事亲历亲为老年心理学强调“管闲事多,压力高,寿命反缩短”。医生建议,“有些事该放手就放手”。
正是这些常被忽略的小事,在无形中拖垮了健康。而且,尤其是第4点,让很多老人实际变得比想象中更脆弱。
若能做到“打打麻将、聊聊天”,情绪和脑力都处于活跃、但无负担的状态,阿尔茨海默病、抑郁患病风险平均下降约21%。
![]()
科学养生,医生建议这样做,更适合高龄人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