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生活中的低温环境吗?
大气条件下的冰水混合物是0℃/273.15 K
食品制冷剂干冰是-78.5℃/194.65 K
用来保存生物样本的液氮是-196.15℃/77 K
已知物质温度最低的液氦是-268.95℃/4.2 K
![]()
那么你知道
在北航能够实现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吗?
走进沙河校区科研四号楼分析测试中心
来到位于地下三层的“极端条件表征平台”
一台占地不足两平米的
低温磁热效应测量系统
刷新了这个问题的新纪录——
-272.85℃ / 0.3 K
创造了日常生活无法抵达的“最冷极”
除此之外
它还可以提供最大12T的磁场测试环境
约为地磁场的24万倍
为材料综合物理性能的表征
提供了测试平台
![]()
![]()
极端实验条件 探索细微之境
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研究人员能够观测到电子行为的微妙变化,为新型量子材料的研发提供关键数据支撑。这套系统的极低温和强磁场,使得材料内部的量子态能够在极度精细的尺度上被操控与观测,有力增强了我校在极低温与强磁场等极端条件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北航在物质科学研究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依托极端条件表征平台
可实现多种新型量子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
涵盖高温超导体、拓扑绝缘体
及二维磁性材料等多个前沿方向
通过结合超低温、强磁场与高精度表征技术
先后助力多个校内科研实验团队
在基础物理表征、信息器件搭建等方面
持续产出突出科研成果
![]()
物理学院科研团队成功设计并实现三维高阶拓扑绝缘体、弱拓扑绝缘体等多种拓扑电子态,并构建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与整体拓扑序相图。这一研究不仅对复杂拓扑电子态的耦合关系提供了平台,更为设计、实现多功能集成化的拓扑电子元器件奠定了坚实基础。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成功在氟金云母基底上实现单层二维材料的单晶薄膜生长。所得薄膜具有优异结晶质量、低掺杂浓度和高迁移率,据此制备的存储晶体管展现出与机械剥离样品相当的持久性和循环耐久性。该可控合成策略为铁电器件与存储器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平台。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系统研究了双层镍酸盐La₃Ni₂O₇块体材料中的稀土掺杂(R=Y、Nd、Dy、Lu)。该研究证实了小半径稀土离子掺杂对输运性质和化学压力的有效调控,确立了其作为调控镍酸盐电子基态的有效策略。这一方法有望推动在无需外部加压的块体体系中稳定实现高温超导的研究进程。成果在《Materials Today Physics》发表。
硬核测试平台 驱动科研未来
分析测试中心下设
电子显微成像、化学成分分析
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表征
极端条件表征分析
原子尺度原位制备
分子尺度原位反应
七个分析测试平台
刚刚提到的低温磁热效应测量系统
便属于其中的极端条件表征分析平台

在分析测试中心
类似这样的前沿测试设备可不止一个
小萱为大家继续介绍
等离子晶体实验室
![]()
实验室配置了
超高真空等离子体晶体测试设备
实现了太空地面环境的物理性模拟
可以模拟超高真空、太阳风等离子体
星际尘埃、月尘、电磁场等
重要空间环境要素
北航曹晋滨院士所带领的
空间科学基础实验平台
依托此设备正在持续开展
载人航天、月球与深空探测等
空间科学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
为探索太空星辰演化与恒星起源
提供基础物理过程及技术应用基础
极低温环境实验室
![]()
实验室配置了液氦回收系统
实现了北航唯一的
液氦全流程闭环处理系统
该设备基于低温冷凝
低温固化及低温吸附原理
利用制冷机实现氦气的回收
纯化与再液化
有效实现了氦气的高效利用
为分测中心极低温环境设备
提供源源不断的冷量“生命源”
化学成分分析光谱实验室
![]()
实验室配备了
高性能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设备
实现了太阳能电池的高精度测量与筛选
其可针对先进光电材料
半导体器件开展测试
围绕电池转化效率、光电流信号等性能
提供了高速、高效、多样化的测量手段
为光电器件及半导体器件
特性评价与性能改进提供参考
保障了诸多原创标志性成果的产出
场发射透射电镜实验室
![]()
配置了透射电镜原位测试系统
实现了北航最全环境条件下的
微纳尺度原位信号动态观察
采用MEMS微加工工艺
在原位样品台内构建液氛纳米实验室
通过施加热场、电信号等
实现从纳米甚至原子层面
实时动态监测电极、电解液及其界面
随温度、电信号变化产生的
原子级结构和成分演化等关键信息
此外,中心还配备了
其他多种尖端实验平台
共同构成一个全面的技术支撑体系
分析测试中心 催生创新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分析测试中心
秉承“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服务宗旨
为北航师生构建了
丰富的综合测试服务体系
在这里 你可以了解各类大型设备
在这里 你可以预约各类实验测试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作为校级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创新性地采用“1+N”的集约加协同共建模式,汇聚校内优质资源,构建了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创新性强的综合测试服务体系。
以学校科研特色和发展优势为着力点,科学规划平台体系,分析测试中心集约服务平台位于沙河校区四号楼,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拥有各类国际先进的分析测试设备,设为四类(电子显微成像、化学成分分析、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表征)17个通用及3个特色测试服务方向,服务支撑材料、生医、仪器、航空宇航、交通、物理、化学等学科发展,协同服务平台充分依托“两地三校园”相关学院特色设备进行打造,保障学校“空天信医”研究方向及重大任务,支撑学科交叉融合。
中心采用“物联网+”智能管理模式
建立了“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
服务支持全校共享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构建了高水平公共科教平台的开放共享体系
便捷面向校内外用户的开放共享
实现了仪器预约、使用、计费等
服务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中心着力实现教培、实践、科研的层层递进
组织开展仪器操作培训
服务支撑学院实验课程及科研课堂
积极开展专业论坛交流活动
确保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得到持续强化
为新成果与新技术分享
提供了全方位的交流平台
![]()
![]()
![]()
![]()
![]()
![]()
开放共享,协同高效
北航分析测试中心
将持续厚植创新沃土
立足服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
探索高水平科研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交叉融合新模式
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注入更多“分测动能”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来源|分析测试中心
编辑 | 王小宁 杨明 胡译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