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度等于低价吗?
文 | 大羊
日前,汾酒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举行了“清香25”全球首发仪式,引发行业关注。
据了解,该产品度数为25度,酒体风格上传承了青花系列的优秀品质,清香纯正,入口柔顺,回味悠长,而这也标志着目前渐成风潮的白酒低度化由浓香拓展到清香。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头部酒企先后推出了低度白酒,并引发行业讨论热潮。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波名酒推出的低度产品,一反以往“低度低价”的行业逻辑,纷纷锚定300-500元次高端价格带。
![]()
在行业核心消费带整体下移的环境下,这样的定价策略难免引发行业质疑。那么,“低度”与“高价”这对看似矛盾的组合,究竟是真趋势还是伪命题?白酒的低度和高价能否并存?这背后又有怎样的硬支撑?
01
不便宜的低度酒
在传统的白酒定价认知方面,往往是高度意味着高质,也对应着高价,特别是以茅台为引领,带动了53°酱香热,浓香方面,则是以52°“普五”最为经典。
然而,这一轮的低度白酒不再遵循以往低度即低价的逻辑,反而锚定的是次高端及以上的价位带。
具体来看,当前主流的三款名酒低度产品,29°五粮液一见倾心为500ml装,定价399元/瓶;29度“舍得自在”为500ml装,定价329元/瓶;26度“轻度古20”为375ml装,定价375元/瓶,换算成500ml装的价格则为500元……
300元-500元,所在的正是白酒价位中次高端及以上区间。
而汾酒最新推出的“清香25”虽然尚未公布具体售价,但有业内人士推测,其最终定价或将锁定300元以上,卡位巴拿马系列和青花系列的价格区间。
![]()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低度产品的高定价并非凭空捏造,背后有着必需的品质支撑。
以五粮液·一见倾心为例,其在保留了1986年获奖酒体核心工艺的同时,又结合现代消费者口感偏好进行了多维度升级,使其既传承五粮液多粮浓香,保留醇厚基底与和谐风味,品起来又更加柔和、顺滑、轻盈。
![]()
“舍得自在”则依托舍得酒业的老酒战略支持与核心技术突破,做到了低酒度与高风味的兼得。选用6年坛贮老酒作为基酒,并加入20年、30年的调味老酒,凭借“基酒风味靶向遴选技术、降度固香风味重组技术、高端老酒风味回填技术”三大关键技术,成功破解低度酒风味易流失的行业挑战。
![]()
古井贡酒的低度产品在行业中也颇具代表性和领先性。据悉,轻度古20在酿造过程中,既沿用了传承1800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井贡酒酿造技艺,保证了“古井味”的正宗性;又通过对发酵周期、勾调比例的优化等工艺创新,在降低酒体刺激感的同时,让酒体在香气上保持了窖香幽雅、醇香舒适,在口味上维持了绵甜爽口、后味怡畅等特点。
![]()
从这些内容不难看出,白酒的降度并非简单的加水稀释,而是需要复杂的吸附、过滤等工艺来处理因酒精度降低而可能产生的浑浊感,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基酒的风味物质和陈香,正是这种工艺的影响,导致最后低度酒的成本不降反升。
因此,这一轮名酒企业的“降度”举措,绝非简单的降度降价或是应对市场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以技术创新为根基、以品质升级为内核的战略转型。从五粮液对传世配方的匠心复刻,到舍得“老酒战略”下的资源倾注,再到古井贡酒非遗工艺的现代演绎,无不印证着:低度≠低质,低价更非低度的必然归宿。
02
低度与高价能否并存?消费变革下的价值重估
对于当前的定价,有消费者表示低度的酒喝起来负担小、醉得慢,这也意味着同样的场景下,将需消耗更多的酒水,对消费者来说就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有人戏称“喝起来轻松,买单不轻松”。
因此,这似乎与“行业调整期下,集体消费降级、核心价格带下移”的现实情况有些背道而驰。
对此,有观点认为,当下,白酒的饮用场景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商务场景消费在缩量,取而代之的是露营、线下小聚、下班后小酌等社交场景的兴起。虽然低度并不与年轻化直接挂钩,但从各品牌的营销内容、路径等方面也可以看到“降度”确实是白酒进行年轻化转型所选择的重要路径之一。
新一代消费者更注重健康微醺、轻松共饮和情境适配,饮酒行为日益倾向于低负担、高频次和多元化场景。中国酒业协会预测,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增速远超白酒行业整体水平。
比如,29°五粮液·一见倾心瞄准年轻、时尚、新潮流,向年轻消费者的两大核心场景靠拢:一方面聚焦“独处时刻”的自我犒赏,另一方面满足年轻人喜爱的“轻社交”需求。
基于此,这一价位在目标年轻消费群体中不像同品牌的高端产品价格太高而难以承担,又有品牌赋能下的“面子效应”,同时相较于同价位产品,低度能带来更好的适口性,因此,是恰当的产品定价。
此外,众多名酒企业还提倡混饮等方式,如加冰块、柠檬水等,通过混合其他原料的方式,降低单次饮用成本,拓展消费场景。比如,古井贡酒打造“古井轻养社”,以“养生、养身、养心”为核心理念,不仅为热爱生活的年轻人提供精神栖息之地,更打造了白酒消费的全新业态。
在微酒看来,低度与高价的并存,绝非简单的市场博弈,而是基于消费价值观深刻变革的反映。尽管面临“饮用成本”的质疑,但通过混饮创新、场景打造和价值重塑,名酒企业正在证明:高价买的不是酒精浓度,而是一种更自在、更轻松、更具品位的生活方式。
03
道阻且长:认知重塑与市场教育的长期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名酒企业纷纷布局高端低度赛道,产品创新与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但这条“降度提价”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低度白酒要真正实现价值回归与市场认可,不仅需要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更面临着一场关于消费者认知、饮用习惯与场景重构的深度博弈。当前,至少有几大关键挑战亟待破解:
其一,消费者认知教育是最大的难关。打破“低度=掺水=廉价”的传统偏见非一日之功,需要品牌和媒体持续进行市场教育,普及低度酒工艺的复杂性和品质标准。自上世纪起,行业便不断尝试推出低度产品,但因技术壁垒高、风味保持难,酒精度低于30度的产品始终稀少。
对此,近期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就公开表示,拟调整饮料酒分类标准,将酒精度≥25%vol的产品统归为“高度酒”,并建议企业不再刻意强调“低度”概念。其目的是引导行业聚焦于酒体风味的提升与创新,而非纠结于酒精度数字的高低,推动企业回归风味本质,践行“高度酒、轻松饮”的现代消费理念。
其二,是核心饮者群体的接受度,传统高度白酒的资深爱好者可能难以转换,他们追求的是“烈”的刺激感和醇厚冲击力;而低度酒的首要目标客群应是新中产、青年群体、女性消费者和轻度饮酒者,这需要企业重新思考营销策略和沟通方式,与新一代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
其三,在宴席这一重要白酒消费市场中,高度产品的主饮地位难以撼动。在婚宴、重要商务宴请等传统场景中,高度名酒,如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仍是面子和社会身份的象征,低度酒短期内难以成为这些场景的“主饮”,这意味着低度酒需要开辟新的消费场景以刺激新消费需求,而不是与传统高度酒正面竞争。
未来,低度白酒能否真正实现价值突围,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持续深耕品质、创新场景、重塑认知,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价值认同。而这场实验的结果,或将深刻影响中国白酒未来十年的格局与走向。
无论如何,低度高端化的尝试已经为行业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白酒的价值,不再仅仅由酒精度数定义,更由品质、体验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而决定。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