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为了有效学习王羲之的笔法,当时的帝王、朝野书家,编撰诸多王羲之“集字巨帖”,其中最出名的几幅,乃是《圣教序》《十七帖》,它们几乎是书法人的必备之作。
![]()
但是论就精善性、字体数量,可排在首位的,乃是“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澄清堂帖》,李煜痴迷书画,同先祖一样,钦佩王羲之的书法,遂跟书匠一起,挑选、整理王羲之的真迹。
![]()
与以往的《圣教序》不同,李煜没有挑选单个的字体,重现排布出一篇新的法帖,而是搜查宫内真迹,以及《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等字体,找出最高妙、最生动的60幅法帖,将其融合一卷。
![]()
这种集成方式,最大程度上,保留王羲之的笔法、章法以及风韵,比学《圣教序》更加靠谱,每幅作品纵约26.5厘米,横约13.4厘米,全长将近20米,字数多达3000余字。
![]()
卷中内容极其浩瀚、完备,此乃皇家制作,帝王也加入其中,所选作品自然是“精华中的精华”,不仅笔法高超、纯正,卷内也均是真迹无疑,尽显魏晋风韵,多用中锋运笔,尖峰和侧锋辅助。
![]()
蕴含行草2种书体,线条畅意舒和、婉转灵动,血肉看似光滑流畅,实则多用衄挫,内容肌理深厚,增强质感,其次绞转笔法,也提高线条的韵律感,以及空间的和谐性,字字高妙非凡。
![]()
赵匡胤攻打南唐时,见其精妙,遂带走珍藏,临终前,命人把它一同陪葬,南宋重新出土,施宿获得后,仔细修复、拓印,制作出精善的拓本,字体完整,着墨浓润,保障细节还原纸面。
![]()
自拓本制作之后,它就一直递藏有序,先后归贾似道、鲜于枢、梁清标、翁方纲、王文治、何绍基、利荣森等珍藏,近代几经辗转,存入香港中文大学,目前是“北山十宝”之一。
![]()
王文治曾评:“右军草书一册,当是淳化阁所摹,毫芒飞动,使转纵横,晋人神韵,赖此以传。《大观》虽工致过之,精气弗及也。此种宋刻宋拓之右军书,真世间稀有之宝!”
![]()
《澄清堂帖》之妙,远远胜过《淳化阁》,真乃稀世之宝,无愧于当代专家,评其是“世界级”珍宝,可时常临摹,学习王羲之系统、正确的笔法,把控章法布局和气韵,日后个人创作,也会更加自如、轻松。
![]()
而今,我们对《澄清堂帖》,进行1:1超高清复刻,推出便携经折装,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非常适合临摹与欣赏,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市面独此一家,若您喜欢可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