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被诊断为“稳定型冠心病”,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马上要做冠脉CT、造影甚至放支架?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最新发布的《慢性冠心病管理质量评价标准》可能会颠覆您的认知: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冠脉造影、冠脉CT或运动负荷试验。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护心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江凤林给大家支招:
首先,分清“稳定”与“不稳定”,这是理解新标准的关键。
1.稳定型冠心病:通常指在一段时间内(如数月),心绞痛发作的频率、程度、诱因(如快步走、上楼)和缓解方式都相对固定和稳定。病情没有恶化的趋势。
2.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梗:指胸痛在静息时也会发作,或发作更频繁、程度更重、更容易被触发。这是急症,需要立即就医并可能进行介入治疗。
江凤林打了个比方,若一条水管常年有些水垢(斑块),但水流一直很稳定,这是“稳定期”。如果水垢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堵塞管道,导致水流骤减甚至断流,这就是“急性事件”。
为什么不建议“常规”检查了?
对于稳定型冠心病,过度检查可能带来“弊大于利”的风险:
1. “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风险:冠脉CT或造影可能会发现一些与当前症状无关的、狭窄不严重的斑块。这些斑块本身可能非常稳定,不会引发事件。但发现后,医生和患者都可能感到焦虑,从而可能促使进行不必要的支架植入。而支架对稳定斑块的预防作用有限,且术后仍需长期服药。
2. 检查本身的风险:冠脉造影是有创操作,存在微小但确实的血管损伤、出血、过敏等风险。冠脉CT也有辐射暴露和造影剂肾损伤的风险。
3. 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宝贵的医疗资源集中于真正高危、不稳定的患者,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新标准下,什么才是“高质量”的管理?
AHA/ACC的核心思想是:从“解剖学”驱动转向“管理学”驱动。 重点不是看清血管堵了多少,而是如何通过最有效的方式稳定住病情,预防心梗和死亡。
江凤林提出四大高质量管理:
1. 生活方式干预(根本)
管住嘴:地中海饮食模式,低盐、低脂、低糖,多蔬菜水果、全谷物。
迈开腿: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是性价比最高的治疗。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健康范围。
2. 药物治疗(核心)
“基石”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核心是降低“坏胆固醇”LDL-C,并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等。坚持遵医嘱服药,是稳定病情的重中之重。
3. 风险因素控制(关键)
严格控制“三高”:血压、血糖、血脂达标。
定期复查,监测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
4. 心脏康复(保障)
积极参与专业的心脏康复计划,在医护人员监督下进行运动训练、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能显著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什么时候才需要做那些检查?
江凤林指出,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医生会评估并进行相关检查:
1.症状发生变化:胸痛频率增加、程度加重、在静息时发作。
2.优化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即使充分用药,症状仍严重影响生活。
3.评估发现高风险特征:通过无创检查或临床评估,认为患者属于极高风险人群。
4.初次诊断,需明确评估病情。
最后,江凤林提醒大家:对于稳定的冠心病,我们不应再执着于“疏通血管”,而应致力于“维持道路畅通”。最新的国际标准告诉我们,最强大的“支架”不在血管里,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积极的风险控制。
通讯员江凤林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